簡介
民政總署轄下澳門藝術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攜手合作,聯同澳門基金會、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澳門日報合辦之“鬥色爭妍--故宮藏清代御窯瓷器精品展”,為藝博館年度壓軸展覽,展出故宮珍藏康熙至乾隆年間,宮廷御用瓷器精品逾一百件套。
自古以來,瓷器與中國人民生活密不可分,由應付生活需要,昇華到藝術欣賞。我國早在商代已有原始瓷的出現,經歷朝代更替,在中國大地發展出多個風格獨特的窯系,“御用瓷器”自唐代“秘色瓷”開始,以後歷朝均有製作,代表著皇室審美愛好,因此成為歷代皇室的重要收藏。
明朝初年,朝廷在江西景德鎮設立專為宮廷製作瓷器的御窯廠,帶動民間窯業高速發展,出產瓷器通過昌江進入長江水系,運銷全國,中國的製瓷重心全面轉移至江西景德鎮。明末大量景德鎮民窯製作瓷器外銷歐洲、日本、東南亞及美洲等地,景德鎮瓷器為各國所認識與喜愛,亦成為國際上最多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系列。
清政權入主中原以後,對景德鎮御窯瓷器的製作非常重視,康、雍、乾三朝一百三十四年是中國陶瓷史上的輝煌時期,特別是御製官窯瓷器的生產,均由皇帝親自委派督陶官掌管,後人以督陶官的姓氏命名各個不同時期的御窯瓷器。清代乾隆年間督陶官唐英,在吸收前人經驗後刻苦鑽研,發展出五十多項新品種,並將大量經驗紀錄著述,御窯瓷器工藝技術發展至此達至高峰。康、雍、乾三朝皇帝親自過問瓷器的設計樣式,亦對於御窯瓷器風格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本次展覽展出康、雍、乾三朝“御用瓷器”,分四個專題展出,包括“紋飾之美”、“工藝之美” 、“釉色之美”、“形制之美”。展品種類豐富多彩,琳琅滿目,包括清代創製成功的琺瑯彩、粉彩、像生瓷、倣古器及各類單色釉瓷器,以及繼承前代的鬥彩、五彩、青花等重要瓷器類別,讓觀眾可以從展覽中全面欣賞到我國瓷器發展高峰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各類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