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覺的瞬間

馬克 ‧ 呂布攝影回顧展


在眾多攝影流派中,紀實攝影是最能體現攝影藝術本質的,除了反映現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實用價值,優秀的紀實攝影作品還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帶來多層次視覺審美,力量來自真實。

馬克.呂布是當代著名的優秀攝影家,其藝術地位無可置疑。這裡特別強調“優秀”一詞,因為著名與優秀並不一定有必然聯繫。雖然他並不喜歡被視為紀實攝影的名家鉅子,卻因數十年如一日地從事紀實攝影,以其題材的廣泛和作品的深度聞名於世,其紀實攝影巨擘的地位無可動搖。

跟其他紀實攝影家一樣,馬克.呂布的創作紮根現實,但他似乎有一種更貼近被攝者的磁力,所以他的作品總散發著更濃郁的人文關懷氣息。在紛紜亂世之中,他更善於捕捉觸動心弦的畫面:一個平凡卻曼妙的身影、一個大眾卻微妙的表情、一個細膩卻熱烈的眼神,一個突兀卻典型的動作,一個聖潔卻迷人的睡姿⋯⋯。觀眾不必過份解讀影像背後的涵義,有時馬克.呂布祇是刻畫著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的一種生存狀態,其作品甚少涉及任何意識形態,沒有刻意的導向。從這一角度來看,他的作品是唯美的。

那幀“火車裡的睡美人”就是很好的例子:一位女子在東京的火車座位上憩然入睡,時間是一九五八年,那是戰後第十個年頭,從她那娟秀靜謐的面龐上,我們似乎能想像她那美好的夢境,也似乎能看到一切正復歸於寧靜。至於那一幀攝於前此一年的北京時髦女子,手中揑著香煙,表情倔強倨傲,流露出優雅及貴氣,我們彷彿能看到中國知識婦女此前和之後的苦難命運。而分別攝於一九九三年和二零零五年的中國女性,有影星鞏俐和街頭上周迅的海報,中國婦女形象幾十年間的雲泥之別,教人感慨萬千。這幾幀肖像作品比而觀之,儼然是一枝穿透時空隔膜的利箭,讓人一窺半個世紀以來東方婦女的心靈歷史。馬克.呂布並不認為自己的作品見證了甚麼,卻確確實實又見證了許多。他認為“一張照片並不比任何一個人在公共汽車裡隨便說的一句話更重要。”這是作為一名攝影家的謙詞。但誰都知道,公共汽車是一個地區、一個社會真實生活的縮影,其間出現的語言,生動、真實,富有生活意涵。馬克.呂布的攝影作品的魅力也跟公共汽車裡的話語一般,平實自然,卻又生動活潑。

懷著獵奇心態周遊列國的政治記者式的紀實攝影多如牛毛,其引人注目的,往往是血腥的暴力、煽情的淚水,但當馬克.呂布“遇到暴力、血腥、折磨人的場面”,他寧可“閉上眼睛,蓋上相機的鏡。”他的作品,感染人的,更多是洋溢於內的韻律感和幽默感,是他對生命的熱愛和溫情。他在悲天憫人的同時,其作品依然溫柔敦厚。

例如,他於一九六零年為加納的英國殖民者拍攝造型。作品中,土著轎夫的無奈與殖民者的麻木自喜的表情形成強烈的對比。且看作品解說:“一位英國殖民。在那時沒人會去嘲笑這位歐洲人滑稽的態。”假如說馬克.呂布攝影的過程是“發現”的話,其得出的效果便是“創造”。在瞬間變化之中發現具有美感的、富有意涵的場景,而這一切源於作者的直覺。大有陸放翁“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無瑕疵,豈復須人為”之概。以馬克.呂布一九六七年拍攝的華盛頓五角大廈前抗議示威的少女為例,開宗明義是反戰作品,慣常取態是強調戰爭與和平的對抗,追求強烈的視覺效果,而馬克.呂布“瞬間的直覺”轉換“直覺的瞬間”,選擇對一位向士兵獻花的女子按快門,觀眾的焦點卻在那朵具象徵意味的小花之上。弱小的花朵在風中顫抖。一切盡在不言中。

馬克.呂布跟中國有著深厚的因緣。他是新中國成立後少數早期被允許進入中國大陸拍攝的外國攝影師。從一九五六年底至二零一零年,他先後二十二次到中國來進行拍攝。正如他所言:“攝影不能改變世界,但可以展示世界,特別是當這個世界正在紛擾變化之時。”他對中國的興趣,正是因為他要展示這個處於“紛擾變化”的古老國度。雖然,他一直否認自己能反映些甚麼,但時間跨度超過半個世紀的多次拍攝,實質上已為中國留下了許多意義非凡的真實記錄。

澳門藝術博物館與法國駐香港和澳門總領事館在多年良好合作的基礎上,今年為澳門市民帶來這個藝術成就和歷史意義同樣突出的攝影展。透過一個個轉瞬即逝的剎那,我們可以看到馬克.呂布想要展示的變幻而永恆的直覺世界。


陳浩星
澳門藝術博物館館長

澳門藝術博物館

展覽日期:
2010/05/29 - 201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