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寧靜美好的時光總是容易流走的。當大家都在畫幅中,照片裡重新發現澳門平靜而優美的海岸線時,才驀然驚覺,不知何時起,傳統動力的三桅帆船已悄然消失於海面。尋找澳門昔日的風景及生活印記,唯有在畫圖中。
曾幾何時,三桅帆船是澳門獨特的風景線,如今舊式帆船業已告別澳門的歷史舞臺。這個展覽的標題、作品以及作者,自然讓人聯想到澳門昔日的帆船,風景雖已遠去,波光帆影卻依然留存在人們的心中。藝術家雖已告別人世,但他們就好像四艘帆船,恆久涵泳於美術海洋。對其親屬、朋友,以至素不相識的觀眾而言,今見其作品如見一片歸帆,不但親近了這些藝術家的創作,也寄託了一份對於過往歲月的懷念。
甘長齡、郭士、譚智生、陸昌是澳門卓有成就的前輩美術家。自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投身美術事業以來,一直在美術園地辛勤耕作。創作之餘開班授徒,甘作人梯,培養出大批美術人材。同時積極參與或主持美術團體的工作,是彼時澳門美術界的中流砥柱。
可以說,許多現今活躍於澳門美術界的中堅分子,美術團體的領導骨幹,很多都曾受益於上述四位前輩美術家的培育。
在美術創作上,四位前輩有各自的藝術取向及追求。同樣以水彩風景馳譽畫壇,甘長齡的精細與譚智生的縱肆恰成強烈對比,但無論是甘長齡著重細節的澳門街巷風情,還是譚智生大寫意式的澳門古建築,都總有一些引人注目的焦點,具有同樣動人的藝術魅力,讓觀者感歎法無定法,殊途同歸。
四位前輩中,畫帆船最多的,當首推郭士。他用筆輕巧愉快,色彩澄練,構圖有時帶抽象元素,耐人尋味。和其餘三位不同,郭士本身還是一位詩人,這一點許多人並不知道或已經忘記。故而其作品時現浪漫情調。
陸昌是上個世紀下半期參與澳門美術運動時間最長、投入力度最大的前輩之一,在美術界負有重望。他將一生最寶貴的光陰奉獻給澳門的美術事業,在繁重瑣碎的會務之餘,仍積極投身美術創作。就創作題材的廣度而言,四位前輩之中當屬最著者,抒情色彩也較濃,且其作品往往滲透出對家國的眷愛深情。套用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古訓,即是“繪素合為時而畫”。他也畫過廣告畫、建築圖、小說插圖......,堪稱多面手。
歷史容不得人們停下腳步,這四位對澳門美術運動卓有建樹的前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後,一一光榮告退,其對澳門美術的貢獻及成就卻因時間的推移為更多人懷緬。重新認識前輩美術家,不但是對澳門上世紀後半期藝壇的回顧,也是對今天澳門美術發展現狀的審度。
作為澳門唯一的視覺藝術博物館,民政總署轄下澳門藝術博物館對於蒐集、保護、展示、研究澳門的美術作品有著必然責任。從尊重歷史、尊重澳門前輩美術家的宗旨出發,藝博館特別策劃了“藝海歸帆─甘長齡、郭士、譚智生、陸昌美術作品展”。這既是對以他們為代表的前輩美術家表達懷念及敬意,同時也藉其作品將視線拉回上個世紀的下半葉─澳門現代美術的起點。藝博館立足於澳門,願意為普及、提高澳門的美術教育作出新的貢獻。在建館十周年之際,舉辦這項展覽具有特殊的意義。這個展覽提供了大量美術信息,相信有助於研究者對以四位前輩為代表的澳門美術創作有更深入的認識,有助釐清澳門美術發展的歷史。在籌辦展覽的過程中,藝博館得到四位前輩的家屬、門生、故舊的大力支持,在此,本人謹代表澳門藝術博物館表示衷心感謝。
藝術的海洋遼闊無邊,我們不會忘記,在澳門的昨天,曾有一批前輩努力開墾、耕耘,創出了一片屬於澳門自己的藝術天空。今天,當澳門藝壇百花齊放之際,回顧過往的歲月,緬懷前輩的貢獻,或能給後來者以啟示與前行的力量。
陳浩星
澳門藝術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