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油畫,從十五世紀歐洲文藝復興始,以其材質在造形、明暗和色彩上無與倫比的客觀寫實效果,一直是西方最重要也最受推崇的畫種。在攝影術未出現前,它同時擔當著對真實和想像場景作記錄、還原以及視覺化的重要角色。即使在攝影術出現後,在通過藝術想像逼真地模擬重要歷史場景方面,油畫仍然是無可取代的重要手段。它以鮮明、真實、立體的造型,把表現對象深烙在觀眾心中,無論在宗教和政治上,均起到極大的教化和宣傳作用。
事實上,恰恰是宗教和政治的需求一直推動著繪畫的發展──特別是在最早階段。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等均為教會繪製了大量宗教畫。畫史上的諸多名作,如葛侯的《拿破崙在雅法的疫病院》、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領導人民》都是政治宣傳畫。
油畫最早傳到中國,就是為了宣傳宗教。明萬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年),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羅明堅奉命自印度果亞抵達澳門,並於翌年北上廣東肇慶,他帶來的物品中包括了一些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聖像油畫。
至今,油畫進入中國剛好四百三十年。“東方既白──中國美術館藏油畫精品展”在油畫傳入中國的首站──澳門舉辦,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這個油畫展,一方面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周年和澳門回歸祖國十周年的一份獻禮,也是向澳門觀眾及外國觀眾的一份自信的宣言:中國在朝著文藝復興的大道上邁開大步,東方既白!
從展出的九十九件油畫作品中,我們除了能看到油畫這種源自西方的繪畫形式在新中國的發展脈絡,看到東方意象如何在新時代的土壤上茁壯成長,也能看到在建國六十年來,國人在意識形態、美學取向和社會觀念上的改變。在這些精品裡,我們能看到充滿自信的農民、白髮斑駁的教師、對生活充滿憧憬的少女、滿面蒼桑的父親……一張張典型的中國面容,記載著一代代人共同的記憶。許多畫作曾經以其真摯、熱烈的情感和過人技藝感動過萬千觀眾,甚至成為一個時代、一種人文精神的象徵。值得注意的是,正如西方的宗教藝術需求觸發了文藝復興,在新中國,革命歷史繪畫的需求也大大地刺激了油畫的學習和創作。記錄重大歷史事件的政治主題是新中國油畫的一大題材,所以在“東方既白”展覽中,我們會看到如《南昌起義》、《延安火炬》、《走合作化社化道路》等具有紀實意義的作品。
藝術是人類心靈與時代的交錯反映。時代影響著心靈,心靈也推動著時代。所以,藝術的發展歷程,往往也是整個民族的心靈歷史。而這批中國油畫精品恰恰勾勒出一部新中國的心靈史。
民政總署轄下澳門藝術博物館得到中國美術館的支持,於二零零九年三月在京合辦“鏡海觀瀾──澳門藝術博物館藏澳門美術作品展”,首次在首都展示澳門現代美術的發展脈絡;今天這個“東方既白——中國美術館藏油畫精品展”與之遙相呼應。是中央政府支持、推動澳門文化事業發展的又一舉措。“東方既白”向澳門市民及海內外遊客顯示東方古老民族在新時代中借鑑西方進行自我探索的心路歷程。這兩個展覽在展示藝術佳作的同時,也標誌著澳門與內地藝術文化交流的進一步深化。
在此,本人謹代表澳門藝術博物館,感謝中國美術館范迪安館長及全館仝人,正是他們的專業精神和辛勤勞動,才使得近百件國家庋藏的藝術珍品得以在澳展出;更特別感謝文化部港澳臺司的關懷愛護,使得展覽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陳浩星
澳門藝術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