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澳門是早期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的重要港口,更是中國油畫史正式拉開序幕的門戶。所以,澳門的油畫史理所當然也是中國油畫史的組成部分。
作為立足本地的藝術機構,澳門藝術博物館有義務透過展示相關作品對這段藝術史作出梳理和研究。我們主要是通過十六世紀宗教畫傳入、十九世紀英國畫家來澳、民國時代和抗戰時期幾條線索進行分類和研究的。
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羅明堅於明萬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年)經澳門進入中國內地,帶來的物品中包括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聖像,正式把油畫帶進中國。在羅明堅神父和利瑪竇神父在內地以中國話成功傳播天主教後,澳門的聖保祿學院開設了一系列課程,其中就包括了由喬瓦尼(Cola Nicola Giovenni, 1560 – 1626)任教的西洋油畫課程。喬瓦尼實質上是在澳門設立了中國第一所西方美術學校。他培養了一批中國學生,其中包括中日混血兒倪雅谷和生於澳門的游文輝(1575 – 1633)、石宏基(Francois de Lagoa)和馮瑪竇(Mateus Van)等。游文輝所繪的利瑪竇像,是目前所知中國人所繪的最早一幅存世油畫。他們所繪的深具歷史意義的油畫曾於本館先前舉辦的“海嶠儒宗──利瑪竇逝世四百周年文物特展”中展出。而為了讓觀眾對澳門的天主教繪畫有更深的認識,藝博館從澳門教區借來了多張彌足珍貴的油畫。這些作品是繼喬瓦尼的學生作品後的又一批重要宗教繪畫。
十九世紀,英國畫家喬治‧錢納利(George Chinnery,1774 – 1852)來澳,對澳門乃至鄰近地區的油畫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錢納利培養了如奧古士丁.博爾傑(Auguste Borget,1808 – 1877)、啉呱(關喬昌,1801 – 1854)等畫家。啉呱在學習錢納利的畫風後創立畫室,畫了大量人像作品,他是在中國十九世紀油畫史裡“西畫東漸”的過程中重要的標誌性人物。
二十世紀初,葡萄牙畫家福斯托.桑拜奧(Fausto Sampaio,1893 – 1956 )旅居澳門,把歐洲印象派畫風帶到澳門。其後有趙偉夫(Chio Wai Fu,字幼恆,1906 – 1990)和俄羅斯建築師畫家史密羅夫(George Vitalievich Smirnoff,1903-1947)等人先後來澳,為澳門留下了不少記錄本地風情的油畫作品。
二十世紀中期至六、七十年代,陸續有更多畫家移居澳門,加上土生葡人畫家的成長,形成了一個個頗具規模的畫家群,如澳門美術研究會和天虹藝術社等,畫家從實際創作對本地油畫藝術的發展作出貢獻。
回顧這幾個階段,澳門油畫發展的特徵十分明顯,就是中西文化、技術的在此匯集、交流乃至變異,形成了澳門藝術史上一道獨特而美麗的風景,故此,本展覽名為“中西變奏”。相信觀眾定能從各階段的“中西變奏”中更清晰地看到澳門油畫的發展脈絡。
在此,本人要向所有支持本展覽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特別是澳門主教公署、聖若瑟修院、部分作品家屬、收藏家趙維富、梁煜輝及蘇鑑良,他們慷慨借出珍藏,使得澳門的油畫藝術在本展覽中得到相對全面的呈現。
陳浩星
澳門藝術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