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抽象繪畫的起源
抽象繪畫源於歐洲,自康定斯基於一九一零年創作的一幅被稱為“第一幅抽象畫”的無題水彩畫始,抽象繪畫便開始萌芽。抽象繪畫形成兩大流派:以康定斯基為代表的感性表現抽象派和蒙特里安所創立的理性幾何抽象派。二十世紀開始,抽象繪畫在歐洲現代藝術浪潮中蓬勃發展,並逐漸為全世界的藝術家所接受。期間,美國抽象派協會於一九三六年成立。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部份現代派藝術家避居美國,在美國隨後出現的抽象表現主義是繼歐洲抽象藝術大潮的又一高潮。在澳門土生土長的路易士‧迪美是其中一個澳門抽象繪畫的先驅。一九五二年始,路易士‧迪美先後於葡萄牙及巴黎的高等美術學院學習深造,並於葡萄牙全心投入如火如荼的抽象繪畫的洪流中,他那不同時期的抽象作品氣勢磅礴,色彩豐滿優雅。抽象藝術自其出現至今已逾百年,至今對當代藝術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二)澳門的抽象繪畫
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思潮進入中國,對中國的前衛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同時期的澳門,也邁開了現代化的步伐,為澳門的美術愛好者帶來新的思維與創作動力。澳門抽象繪畫發展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得力於各方推手,多位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及新加坡、澳大利亞、俄羅斯、葡萄牙等地的畫家先後定居澳門,與本地華人、土生葡人及在澳的葡裔藝術家一起創作,在澳門東西方文化並存與相互影響的環境中汲取養份,發掘創作靈感。
澳門政府對美術的推廣亦日益重視,賈梅士博物院(澳門藝術博物館前身)在江連浩院長的推動下,設立畫廊並定期舉辦國際現代美術展覽。自一九八四年開始,前澳門市政廳每年舉辦“全澳書畫聯展”,促進當時正處於萌芽階段的澳門現代美術創作,“全澳書畫聯展”部份得獎作品進一步豐富了館藏抽象繪畫系列。一九八五年十月,路易士‧迪美自葡萄牙回澳門,於賈梅士博物院畫廊舉辦首個美術回顧展,為澳門抽象藝術帶來一番新氣象。同年十二月,著名畫家繆鵬飛和夫人袁之欽在賈梅士博物院畫廊舉辦了抽象繪畫展覽,將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抽象元素與西方當代繪畫技法作出了融會貫通的結合。
澳門著名畫家郭桓也於一九八六年五月,於賈梅士博物院畫廊舉辦了抽象畫個展。接踵而來的畫展為抽象繪畫奠定了其不可或缺的位置。緊接著,出現了一個對澳門現代藝術特別是抽象繪畫有著重要影響力的美術團體“澳門文化體‧現代畫會",創會成員包括馬若龍、馬偉達、繆鵬飛、袁之欽、郭桓及吳衛鳴。他們對抽象繪畫和對多種現成物的技術嘗試,大大豐富了澳門畫壇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呈現出個人抽象表現的種種人文內涵,他們以開拓者的精神,引領澳門進入現代藝術領域。一九八九年澳門視覺藝術學院的成立,更為抽象繪畫培養出不少後起之秀。
(三) 館藏系列:澳門抽象繪畫的探索歷程
這批館藏系列較充分地反映了澳門抽象繪畫的探索歷程,上世紀八十年代,抽象繪畫進入澳門,成為澳門現代藝術中的一個突出現象。抽象繪畫打破繪畫原來強調主題、寫實再現的局限,把繪畫基本要素進行局部或全部的抽象組合,所創造出的抽象形式,影響了澳門繪畫的發展思維。
在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下,澳門抽象繪畫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進入開創期,到九十年代形成了蓬勃發展的收成期,不同時期的展品充分展現出藝術家創作時的心路歷程:有的藝術家從參照自然物象出發,創作時除了部分內容與自然物象保持一定聯繫外,同時也刻意運用了抽象創作思維和技法;有的以自然物象為基礎,以變形半抽象及解構或重組構成的方式創作作品,具象的痕跡明顯較少;也有一開始即以純抽象的思維來創作,藉以表達某種情緒、意念等精神內容或美感體驗。
澳門藝術博物館自一九九九年成立以來,透過購藏、接受捐贈、展覽及評選得獎等方式收集入藏,收藏了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的澳門畫家的抽象繪畫系列。是次展出的繪畫媒介手法多樣,包括水墨、混合技法、綜合媒材、現成品、油畫、丙烯等,具代表性抽象系列藏品五十餘件,其中也包含多件繪畫性較強的裝置藝術作品。藝術家對抽象繪畫與混合材料的綜合技術進行了具卓有成效的實驗和探索,透過形狀、色彩的主觀構成、或透過對現成物件的象徵性含義的獨立思考,使作品呈現出強烈的個人風格。豐富的藝術形式,充分體現出澳門藝術家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探索抽象藝術語言的辛路歷程,作品具有強烈的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的開放思維與藝術特質。
策展人
吳方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