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廣東地處南海之濱,雖然漢代曾存在南越國(約公元前203-前111),與中原相隔,好像荒遐之地,禮教文明遠遠不及中原發達。直至十九世紀阮元(1764-1849)達開學海堂,張之洞(1837-1909)建廣雅書院,學術風氣大盛。一時名儒如陳澧(1810-1882),研究之餘從事篆刻。光緒間黃士陵居廣州,前後居粵十有餘年,以平直之刀筆效古代的青銅器銘文,於吳讓之(1799-1870)趙之謙之外別張一幟,蔚為嶺南風尚,風魔廣東印壇逾百年,足稱教主。廣東南海羅叔重(1898-1968),工書擅印,少從程竹韻(1874-1934)習篆刻,有出藍之譽。其篆刻學習漢印,糅合浙派切刀法,雖源出於黃士陵,究又大異於鄧爾雅(1884-1954)之光潔、余仲嘉(1908-1941)之秀挺、馮康侯(1901-1983)之圓融。羅叔重又喜歡以楷書印印,易碑字之渾樸為秀媚,人皆以為難得。兼好以欖核刻印。實能得漢印平實一路神韻。羅叔重印恪守漢人繩法,故於近人齊白石(1864-1957)多有微詞,論印以“渾秀沖和”為第一流,以此語來衡量他的篆刻是恰當的。羅翁刻印數十年,隨刻隨散,不自珍惜。羅夫人駱芳蕙女士得林近(1923-2004)先生之紹介,將羅叔重書法、印刻等慨贈當時的澳門市政廳,現藏澳門藝術博物館,羅叔重晚年常居澳門,與諸友長詩酒流連,則其遺作長存澳門,亦是夙世因緣。如今全數展示,不但可見前人的交誼,也可看見他超卓的篆刻藝術。
澳門藝術博物館館長
陳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