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 ‧ 景

澳門二十世紀風景畫

簡介


民政總署轄下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辦“光‧景──澳門二十世紀風景畫”,分兩期展出合共六十四幅藝博館典藏,以二十世紀風景畫作為主軸,媒材涵概素描、水彩及油畫三類。作品之二十五位作者包括不少澳門著名藝術家,如:喬治.史密羅夫、趙偉夫、甘長齡、郭士、潘筱瑛、杜連玉、譚智生、路易士‧迪美、戴多富、陸昌、黎鷹、廖文暢、吳衛鳴等。
 
在藝術創作上,風景畫對藝術家而言,不僅只是描繪景物,也是一種抒情寫意的表達工具。當中的表現內容可以是寫生式的實地寫景,可以是由素描寫生出發,賦予色彩的再表現,可以從記憶或文獻中“捕風捉影”衍生意象,亦可成為另類心靈景觀的展露;其中又以寫生為最常見的風景畫形式。而作品的寫實、寫意、抽象、半抽象或者個性化,乃因個人的訴求及表現手法而有差異。
 
風景畫排除無法辨識的抽象作品外,一般都能夠循著時日的推移,伴隨地區發展的演進,而成為地域風貌變化,影像之外另類“有跡可尋”的重要記錄。尤其是影像發明之前,地誌畫和風景畫是地貌記錄的重要依據。
 
“光‧景”以澳門風景為主題,以二十世紀百年間的創作為年限(一九零零年至一九九九年)。如其中兩件作品,描寫公元一五七四年(明萬曆二年)建造、公元一八四九年為葡萄牙人摧毀的澳門中國城樓式的舊關閘,雖不是二十世紀的實景,乃作者通過文字、圖像的文獻參考而“捕風捉影”創作的澳門舊時景象,因繪製時間在本展設定的年限內,亦納入展出清單中。
 
雖然今次館藏展呈現的百年創作,不足以道盡澳門城市的變遷,但通過二十世紀不同創作風格的作品帶出的景觀意象,已然可讓觀眾對照澳門的往昔與今日,從中發現小城在持續發展過程之中的變化。

澳門藝術博物館

展覽日期:
2013/08/17 - 201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