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民政總署轄下澳門藝術博物館在二零零七年和二零零九年向本地藝術家徵集當代藝術作品,以代表“中國澳門”參加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徵集主題分別為“地方”和“歧義”。今年,我們則以“移動.記憶”為題徵集參展作品,再次參與這個歷史悠久的藝術盛會。
“移動.記憶”這個命題,一如愛情、死亡等主題,或許不算新鮮,卻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共通性,在不同時代、背景之下往往有不同的演繹。尤其在資訊科技蓬勃發展的今天,地球村效應使得“移動.記憶”所引發的創作議題,更具有其獨特的風采和意涵。
美國憲法第四章明文規定:人民享有自由遷徙權。這是西方自由主義的一種體現。遷徙,也是現代人在追求幸福生活過程中的普遍行為。在這個全球高度一體化的時代,許多人口都在移動。澳門,作為中國一個具有獨特歷史文化背景的移民城市,人口遷徙流動的現象更為突出。在經歷高速發展後,這個城市所呈現的變化和流動性,在許多土生土長的居民心中烙下深刻印象。在對土地深厚的情感之下,澳門居民對往昔面貌的留戀便顯得更為普遍和熾熱。所以,從徵集和展出的作品中,我們發現藝術家們普遍較偏向本土人文的挖掘,不約而同地對時代變遷發出了由衷的感歎。這是中國人傳統的土地情感的反映,西方觀眾明白這一點之後,或會有不同的體會。
在這個講求效率和方便的時代,時間從不停息地推移,“移動”無疑成為一種常態。而在不停的遷移流動之中,唯一能讓人保持對自身認同的,就是移動過程的記憶。如何在流動變幻中提取相對普遍且持久不變的記憶,能為在不同地域、層面之間漂移不息的現代人帶來參照和慰藉。這也應是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功能。
本屆作品,對這個主題也作出了相當豐富的回應。澳門藝術家利用攝影、錄像、繪畫和裝置等手段,記錄和陳述他們生命中或身邊一些普遍性的記憶和意象。既有略帶神秘主義意涵的探索,也有對現實環境變遷的審視;既有具體事物的抽象表達,也有抽象理念的具象呈現。
一位藝術家如能站在更宏觀的高度或進入更趨向本質的深度進行思考與創作,作品自然會展現出完全不一樣的境界。相信澳門藝術家在不斷嘗試、探索、交流的過程中,定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道路,會贏得更多掌聲,也會讓世界更進一步了解澳門和澳門藝術。
在此,本人謹代表澳門藝術博物館感謝所有參與徵集活動的朋友,也感謝五位評委,為我們從眾多的參選方案中選出代表中國澳門的優秀作品。
陳浩星
澳門藝術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