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黃豪生,澳門出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先後親炙譚智生和沈培炎學習繪畫,因而對色彩和灰階的層次表現得理解更深入。他修讀了設計和攝影課程,並隨葡萄牙藝術家貝澧道(Nuno Barreto)學習版畫。後來負笈北美,主修綜合藝術。他在美國像海綿一般吸收著各種文化、藝術和技術的養份。在接觸到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的作品後,他決定專注於攝影藝術。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獲得藝術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後因家庭原因,於數年後返澳發展。
黃豪生是土生土長的澳門藝術家,同時,他又具備廣闊的視野。他跟其他攝影家的區別,是他接受了從素描、色彩、綜合藝術的薰陶,也具備了燈光、攝影物料、暗房等專業訓練,在明暗變化、元素構成等方面有著紮實的基礎。
開闊的眼界讓他不被傳統所束縛,紮實的基礎又使其作品有著穩定恢宏的氣派。靈活多變,但又法度嚴謹。
近年來,黃豪生不再滿足於傳統的攝影藝術,而是嘗試以攝影藝術家的身份走進當代藝術的世界,嘗試讓層次豐富、嚴密細膩的攝影藝術意境走出平面世界,進入人們可以觸摸的三維空間裡。“路上──黃豪生攝影.裝置展”展示的,正是他在攝影和裝置藝術上既並行又鉤連重疊的努力和成果。他以攝影師的銳利、暗房師的細膩和藝術家的情懷向觀眾刻畫他心目中的世界,他以電影鏡頭式的詩意、感光元件般的冷靜訴說他的生命哲學。
展覽分成十系列,其中“內”﹑“無題 一九九四”﹑“攝影構成”﹑“孔明”﹑“協奏曲”、“迷失之城”、“岩音”和“故事”八系列是攝影作品,“結構”和“水.源”兩系列是裝置作品。
“內”系列作品運用中途曝光、影像重叠和過棕色調等繁複的傳統暗房技術,把澳門各行業人物和中、歐式建築內景的給合,嘗試以多層面和多角度的表現手法解讀和反映人們外在和內在的面貌,給觀眾留下十分廣闊的思考與回味空間。“無題 一九九四”中,作者以大底相機拍下的影像數碼化後以電腦圖像軟件進行特效處理,是傳統影像工作者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受數碼影像的衝擊下作出的探索之作,甚具參考意義。“攝影構成”系列中,作者脫離傳統單張平面照片的形式,以結構組合的形式雕塑於各種立體材質之上,讓平面之美獲得立體的軀體,是作者在實驗性攝影方面的嘗試。“孔明”系列是以針孔照相機的影像印在不同材質之上,如夢似幻的作品與不同材質之間的磨擦與融合,令人耳目一新,讓人重新思考觀察世界的方式。“協奏曲”、“迷失之城”和“岩音”是以攝影師的角度展現他聆聽現象世界的方式,那些風景照片中閃耀著安塞爾‧亞當斯那種對比強烈卻又油潤細膩的迷人層次。“故事”表現了作者熟悉的朋友的精緻系列照片,好像能讓觀眾從精心提煉的一個橫切面深入窺探主角的一生。
“結構”系列是通過不同建築風格和物料之間的對比,通過立體物件和平面影像的結合探討古今文化和藝術在二十一世紀的共存空間。“水源”系列以亞婆井為主題,以古老的景像和器皿有韻律的排列,似在促使人們追問自己所珍惜的文化的源頭。
澳門藝術博物館一直致力於推廣當代藝術的和支持本地藝術創作,而“路上──黃豪生攝影.裝置展”的舉辦,也是藝博館在這方面的又一次努力。本展覽展示的是一位本地當代藝術家銳意創新路上的成果,相信觀眾定能從他的作品中感覺到拳拳的誠意。
陳浩星
澳門藝術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