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石灣位於中國廣東省南部佛山市內。自十六世紀明朝中葉,中原的移民帶來了獨特的陶瓷製作技術,加上廣東強烈的地方色彩,石灣的陶器製作形成其有別於中國其他地區的獨特風格。隨著十九世紀以來廣東華僑移居海外,石灣陶塑得以在海外傳播並得到其他國家地區的認識與喜愛。
石灣陶器最大的特色是釉色豐富、色調多變,最常使用的有白釉、紅釉及藍釉。倣鈞、倣官、倣哥等倣古釉與石灣獨創的石榴紅釉及鈞藍釉,配合各種陶器造型,形成強烈的地方風格,產生豐富多彩的藝術效果。
石灣陶工習慣用各種色釉作人物陶塑的服飾,以不上釉的陶胎作為表達塑像臉部及手部膚色質感的細膩效果,成功地刻劃出陶塑人物的神韻。這種陶藝創作特色一直維持至今。在眾多的人物陶塑作品中,大部分以民間傳說、戲曲或小說作題材。十九世紀中至二十世紀初,創作的題材更趨多元化,計有歷史人物、民族英雄、市井人物、半身塑像、裸體人像及外籍兒童塑像等。而題材的革新與間接吸收西方雕塑的表現手法,令陶工更自由、更富想像地創作出傑出的藝術作品。澳門藝術博物館所收藏的潘玉書塑像系列,正是這個革新時期的代表作。
澳門藝術博物館收藏的石灣陶塑得自葡人文第士(公元一八七六─一九三一年)舊藏。文第士曾於二十世紀初向當時享負盛名的石灣陶藝家潘玉書和陳渭岩訂製大型的人物陶塑,間接促使澳門藝術博物館得以珍藏這些被視為石灣陶塑革新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藝術瑰寶。
盧大成
澳門藝術博物館
中國陶瓷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