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肖像藝術泛指人類對自身或特定個體形象所進行的詮釋記錄,涵蓋立體、平面,如雕塑、繪畫及影像等類型的創作,包括頭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等。目前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二百年左右的埃及彩繪石雕。
肖像畫在繪畫類中屬於人物畫範疇,中國傳統稱之為“寫照”、“傳神”或“寫真”。它是照相術發明之前,人們將容貌、精、氣、神留傳給子孫後代常見的有效途徑。中西繪畫在時間輪軸的推動下,往往因應時代潮流、氛圍,直接體現在材料應用、題材關注以及風格的演變之上。由早期政治宗教的教化目的,以至個人自娛及精神意念傳達的發展,由寫實形象的刻畫、印象的描繪以至現代藝術多元風貌的形成,不同時代留下的繪畫作品,總能讓後人溯源窺探前人的文化視角,並從中得到印證的蛛絲馬跡。
西方肖像油畫的興起源於歐洲文藝復興。一個由中世紀宗教束縛解放出來,追求現實精神面貌的大時代;一個改良早期西方蛋彩畫技法,追求油畫發展的重要時期。與此同時,在文藝復興後期的明清兩際,油畫由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帶入澳門,轉而傳入了中國。
西方早期油畫創作,承襲了其自身悠久的寫實傳統,因此對肖像畫的界定亦以寫實肖似為依歸。但自十九世紀末始,以至今日,印象、表現風格興起,現代藝術蓬勃,觀念的轉變帶動了藝術風格的多元發展。由此,肖像創作亦在二十世紀末出現了新的定義,“肖像畫是某種圖像,它記錄了藝術家對模特個性的介入,同時又基於藝術家對模特個性的理解。”在寫實之外更多地包容了印象、表現與現代藝術的特徵。
“十九、二十世紀館藏肖像油畫展”,展出二十六件藝博館收藏的十九、二十世紀肖像作品。展品以寫實為主,包括部分印象、表現與現代風格,其中十九世紀啉呱或啉呱工作室八件,另外中外十四位藝術家十八件。
翁譙
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