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出土北灣陶瓷片展


澳門是早期中國中西文化交流的重鎮,在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東西方文明頻繁接觸之中,作用舉足輕重。

但是,關於這段兩大文明交匯的歷史時期實物證據相當有限。有幸的是,作為當時中國輸出海外最重要的貿易品—瓷器,在經歷數百年滄桑後,仍然牢固地保留著時代印記,為那段歷史提供了異常重要的參照。

明朝自洪武年間開始海禁,曾因永樂年間的鄭和下西洋而一度解除,但因倭寇騷擾東南,海禁又因此延續。在海禁嚴令和倭寇猖獗的雙重影響下,明帝國一直獨立於世界之外。

隨著歐洲航海時代的來臨,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相繼稱霸海上。正德十二年(公元一五一七年),葡萄牙人至廣州要求通商不果,輾轉在寧波附近的雙嶼島、漳州附近的浯嶼、廣東上川島和香山浪白滘等沿海島嶼進行走私。嘉靖三十六年(公元一五五七年),葡萄牙人據居澳門,並使之成為重要的貿易港,中、葡貿易量激增,在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佔據著世界貿易主要地位。

當時,葡籍商人通過澳門的港口北灣,把中國的絲綢、瓷器、藥材等貨物運往世界各地,也把世界各地的物產運到中國來,此舉大大促進了中西文明的交流。在芸芸物品之中,經得起歲月洗禮的,祇有瓷器。

在運輸過程中損壞的瓷器,會被扔到北灣某處。這些外銷瓷器碎片,在近年澳門營地大街(北灣原址)、草堆街等房屋修建或路面整修工程中得以重見天日,也在外銷瓷的研究領域引起了關注。

“澳門北灣出土外銷瓷片展”展出的正是這批過千片的出土瓷片。這些瓷片主要是青花瓷片及少量紅綠彩瓷片,器形以盤、碗為主,圓口、菱口均見,有的開光邊緣凸起,為模製。主題紋飾常見山水人物、寶塔亭臺、山石花卉、禽鳥瑞獸等。這批瓷片的特點在於其形制、飾紋和風格的多樣,很大程度上可能拓展了學術界過往對外銷瓷器的認識。這批瓷片顯示當時的外銷瓷器中,有中國形制、中國紋飾、中國底款的,也有外國形制、中國紋飾,或中西風格混合,可以看出葡萄牙人從走私經營到正規貿易當中,隨著物流管道暢通,從見貨買貨的小買賣到下單訂貨的大額交易的轉變過程。

這批瓷片為中國外銷瓷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見證了葡萄牙在亞洲的海上霸權的成長過程,也實實在在地見證了那段重要歷史時期裡澳門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在此,本人謹代表澳門藝術博物館,感謝潘國雄先生把部分藏品捐贈予本館,也感謝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同人的鼎力支持,由於他們對歷史文化的熱忱和努力,使得本展覽得以成功舉辦。

陳浩星
澳門藝術博物館館長

澳門藝術博物館

展覽日期:
2011/05/31 - 2011/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