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澳門藝術博物館年度書畫文物專題展為“吳趙風流──吳讓之、趙之謙書畫印特展”,於二零一五年九月十一日(周五)下午六時三十分於該館四樓展館開幕,讓公眾一睹兩位晚清篆刻巨匠吳讓之和趙之謙不同時期的書法、繪畫和篆刻作品。
民政總署轄下澳門藝術博物館與浙江省博物館、西泠印社、君匋藝術院攜手,聯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澳門基金會、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與澳門日報舉辦“吳趙風流”展覽,展出吳讓之、趙之謙的書畫印代表作品、吳趙之師友以及影響和承繼吳趙的名家作品逾兩百件套。吳、趙兩人皆為晚清的篆刻名家,除精篆刻外,亦能書善畫,二人之藝術成就對近世書畫篆刻藝術發展史影響深遠。該展是藝博館繼二零零四年首辦明清書畫系列展覽的第十二項特展,也是該館二零一五年的重點項目之一。
吳讓之(1799-1870),原名廷揚,字熙載,後以字行,改字讓之,亦作攘之,號讓翁、晚學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蘇揚州人。為包世臣的入室弟子。篆刻家,擅作四體書及寫意花卉。咸豐三年,為避太平軍戰亂流寓泰州,以金石書畫為生,終老泰州。其篆書和隸書倣效鄧石如,行書和楷書則取法包世臣。吳讓之一生刻印數以萬計,但多不刻邊款。著有《吳讓之自評印稿》等。
趙之謙(1829-884),字益甫、撝叔,號冷君、憨寮、悲庵、無悶等。紹興會稽人。幼喜作字,讀書過目成誦,曾總纂《江西通志》。其篆刻初摹浙派,後追皖派,“印外求印”,獨樹一幟,開金石流派之先。書法早期師顏真卿,後取法六朝碑刻,自成一格,碑體書法風靡一代。畫工花卉,或人物、山水,啟發及影響後來的畫家如任頤、吳昌碩等,為海派前驅。
“吳趙風流”展覽透過“吳讓之書畫”、“趙之謙書畫”、“其他名家書畫”、“吳讓之篆刻”、“趙之謙篆刻” 及“其他名家篆刻”六大專題呈現,讓觀眾有系統地欣賞吳、趙兩位晚清篆刻巨匠的藝術成就和創作風格,以及影響和承繼吳趙的名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