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流

濠江舊侶詩書畫篆刻展


考察澳門歷史,具有兩個鮮明特點:一是葡萄牙人據居澳門四百年,即使在十九世紀鴉片戰爭後,葡人在本地實行殖民管治,澳門始終和內地呼吸與共,血脈相連。另一點是,澳門由往昔的小漁村,發展至今天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所定位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始終維持龐大的流動人口──這裡由古至今都是一個移民城市,文化頗受外來影響。現代社會從法律上界定澳門居民身份並不困難,但追溯歷史,要說明某人物澳門居民的身份,可能頗費周章,得從其行止作具體分析。

明乎此,觀眾當會理解籌辦“歲月如流──濠江舊侶詩書畫篆刻展”的難度。最難的首先是對“濠江舊侶”身份的界定,一個簡單的標準實難如人意。純粹的澳門原居民藝術家少之又少,更多的中堅力量源自寓公、過客,歷來如此。

葡人雖自十六世紀據居澳門,但四百多年來本地居民九成以上為華人,原籍多為中山,南、番、順,四邑,“同聲同氣”,語言、習俗與內地鄰近居民無異。中華文化的根深深紮於澳門,傳統藝術深植骨髓,基礎最為穩固。故書畫印等傳統藝術在澳門一直佔有重要地位。這些藝術形式既然為本他華人所熟悉,自然喜聞樂見。大洋彼岸的傳教士帶來油畫,西洋美術經澳門傳入內地,但這也無礙此間文人追求詩書畫印之傳統“四絕”。西畫東漸並沒有為澳門的傳統藝術生態帶來太大改變。東、西方不同形態的藝術在這裡互不抵觸,都能在廣闊的空間中各自發展。

要去追蹤澳門傳統文人藝術從鴉片戰爭前後至今的發展路途,可供參考的原始素材著實不多。過去本地基礎教育並不完善,文化底子較薄弱,可徵諸報刊的文獻相當有限,這為澳門美術研究帶來不少困難。對澳門近世傳統藝術的發展,現階段祇能勾畫出一個大致輪廓,深入的研究分析,有待來者。這正是我們舉辦本次特展的目的:旨在透過實物,引起公眾對本地文化的關心,進而以物證史,重現澳門傳統藝術的發展脈絡,讓人們重新感受澳門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獨特角色和特殊貢獻。

在抗戰烽火彌天之時,河山半壁陷於日寇鐵蹄之下,澳門瀕臨“孤島”邊緣,卻因其特殊的國際背景倖免於難。許多文化人為了宣傳抗日或逃避戰火,不得不間關萬里,轉徙濠江。此中廣為傳誦如順德人蘋盦廖平子(1880-1943),他生長於晚清,有見國事日非,極力排滿,罹國難時竭力抗日,其人生最困厄、也是最光輝的歲月即在此間度過。從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二年五年期間,廖蘋盦在澳門先後創辦《淹留》、《天風》雜誌,宣傳救亡,並且將營運所得捐輸抗日。位處南中國的澳門未陷敵手,容得下國人作出抗虐的疾呼。

《淹留》每期祇印十五冊,出版至四十期,易名《天風》,祇出至十四期。這兩份由廖氏一人編、撰、寫、刻的刊物,至今仍是中國出版史上的突出紀錄!廖蘋盦工詩擅畫,本特展展出了他居澳抗日時的自書詩和澳門小景,固然是澳門文獻,也是見證那段崢嶸歷史的珍貴文物。諦視之,如見前人捨身為國,百折不迴,令人動容。高劍父(1879-1951)違難濠江,於普濟禪院設春睡畫院授徒,關山月(1912-2000)得住持釋慧因(?-1979)關照,這些嶺南畫派掌故更為人熟知。在三年內戰後期,港澳地區往往成為內地人出國的跳板。張大千(1899-1983)在一九四九年短暫寓居澳門,與本地畫家往還,交流藝術,張谷雛(1891-1965)紀之以詩,為當時的澳門美術活動留下佳話。

這裡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橋頭堡,是西洋美術來華的第一站,是十九世紀歐羅巴畫家獵奇的焦點,是孫中山(1866-1925)行醫救國的實踐地,是內地淪陷時宣傳抗日的活動空間,是戰時內地文化人的棲息地,是嶺南畫派人物麋集的大本營……。這裡也是鄧芬(1894-1964)、羅叔重(1898-1969)、司徒奇(1907-1997)、崔德祺(1912-2007)、林近(1923-2004)等奮鬥終生的藝術舞臺,是關萬里(1912-1983)、趙偉夫(1906-1990)、甘恆(1952-2004)、譚智生(1920-2007)等傾注心力育材的花圃……。

“歲月如流,人生何幾!”本次特展作者八十人,是百多年來形形色色“濠江舊侶”的一個部分,有些前輩我們曾經親炙,睹物思人,令人慨嘆歷史容不得人停下脚步,展覽乃以“歲月如流”命名。展覽選取一百二十件套作品,除了澳門藝術博物館的藏品,還有收藏家提供之佳作。作品數量和質量或許還差強人意,但這祇是我們另一階段搜集、整理、修復、展示、研究、出版工作的前奏。藝博館在此拋磚引玉,懇盼更多有心人共同參與發揚本地文化、保護前人美術作品的工作,相信定有更佳的成績。


陳浩星
澳門藝術博物館館長

澳門藝術博物館

展覽日期:
2011/05/05 - 2011/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