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博館藏石灣陶瓷展

作者簡介

黃炳  Huang Bing  1815-1894
黃炳,字雲渠,號雲嶼,廣東佛山石灣人。黃炳初無甚名氣,適逢湖廣總督張之洞,派人到石灣訂製陶塑“九大簋”(九大簋乃鄉村喜慶筵席菜式,一般為燒肉、白切雞、魷魚、蠔豉、髮菜、蝦米、粉絲、冬菇、炒豬雜、魚丸、羅漢齋等),當時石灣無人敢接其訂單,而黃炳毅然答應承製,及燒成,各樣菜式惟肖惟妙,張之洞大為賞識,於是聲名鵲起。

黃炳擅書畫,所塑動物、花鳥、蟲魚、器皿無不精妙,尤擅陶塑真像。動物塑造,以鴨及貓最為著名,據傳黃炳所製的貓,連老鼠見之也急忙逃跑,可見其生動之處。黃炳藝術創作表現力強,豐富的生活經驗和鍥而不捨的毅力,造就他成為久享盛名的石灣陶藝宗師。據說黃炳晚年時,陳渭巖初習陶塑,每次到黃炳工作室拜訪,便默記黃炳某些仍未完成之新作,回家後馬上憑記憶複製,並將作品提前上市,到黃炳推出作品時,反被他人譏笑抄襲後輩。黃炳得知,以後每次渭巖來訪,定命人以布覆其作品,令渭巖無所施故技,此事當年曾流傳人口。

陳渭巖  Chen Weiyan  ?-1926
陳渭巖,清代光緒至民國時期的石灣陶瓷名家。號養雲居士,別號誠一道人。廣東佛山石灣附近魁龍里人。他原是私塾教師,善書法,有相當文化素養。據說少年時曾偷師於當時石灣名家黃炳,默記其未完成作品,倣製後搶先推出市場。

他曾偕同潘玉書等人應邀到江西景德鎮交流瓷藝經驗。陶藝技術全面,能製作各類陶塑作品,尤擅長塑造人物、仙佛。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於廣州與潘玉書合作,製作澳門文第士律師訂製的大型人物陶塑。

陳渭巖製作的人物、動物和器皿都以精細見勝,別具文化內涵。他亦擅於倣製古代名窯的器物,倣製宜興松樹頭畫筒即為其代表作品;此類製作開拓了清末至民國年間石灣的倣古題材。


潘玉書  Pan Yushu  1889-1936
潘玉書,清代光緒至民國期間的傑出陶塑名家。廣東南海清河鄉人。十四歲開始偷偷學習當時的石灣名家黃炳,後來又從學於陳渭巖,吸取石灣陶藝傳統精華並加以發展。潘氏擅長塑造仕女形象,從眉眼、嘴角的微妙變化來表現女性特有的溫柔嬌媚。

潘氏一九二零至一九二二年在廣州“廣東陶業公司”工作期間,向一位意大利藝術家學習西方雕塑,接觸並研習文藝復興時期雕塑的寫實手法。由於他具深厚的傳統民間藝術陶塑功底,因此能迅速而充分地消化與吸收西方雕塑的養份。特別在表現人物曲折、細緻的衣褶紋理上,潘氏以西方雕塑的寫實造型技巧,配合傳統歷史人物的神態與造型,形成獨特的個人藝術風格,把石灣人物陶塑藝術表現力推至新的高峰。其作品被譽為“代表石灣陶塑發展方向”,使他成為民國時期最著名的陶藝家。


劉傳   Liu Chuan  1916-2000
劉傳,廣東佛山石灣人。由於家貧,自十二歲起便入石灣古玩行當童工,雖然喜好陶藝,但無力繳交三百銀元拜師費,祇好在店內偷師,學習人物陶塑技術。他在陶瓷行中勤奮苦練,從煉泥、配土到燒釉,牢牢地掌握了整套石灣陶瓷的工藝技術,同時揣摩臨摹當時陶藝名家潘玉書等人的作品。二十歲時,其作品參加在英國舉辦的博覽會,獲得好評。

劉傳於民國時期創作的大量歷史、神話與傳說人物,深受大眾喜愛。其一九四九年以前創作的作品,現時已被國家定為禁止出口的重要文化遺產。

劉傳的創作養份多來自生活,他經常在街角廟前對日常人物進行觀察,由專注眾生外表到洞察其內心世界。在創作歷史人物陶塑時,則選取特別的情節,以配合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在總結石灣陶藝理論上,提出在情節上要“宜起不宜止”,即要把握情節發展的高潮;在表現上則“宜藏不宜露”,給觀眾留出想像的空間。他亦培養出莊稼、劉澤棉、廖洪標等第二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使他成為石灣承前啟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大師。


劉澤棉  Liu Zemian  1937-
劉澤棉,一九三七年生,廣東順德人,清末石灣陶藝名家劉勝記(劉輝勝)第四代傳人。劉氏自小隨父劉垣學藝,一九五五年入行,一九五八年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後成為劉傳的三大弟子之一。一九九三年獲國家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劉澤棉創作的陶塑人物題材廣泛,仙佛羅漢、文人仕女、文臣武將、革命英雄、勞動人民都是他塑造的主題,尤擅長塑造仙佛羅漢和現代人物。

其作品多在傳統的基礎上顯露個人風格,雄健中不失儒雅,奔放中不失細緻;注重表現人物豐富的表情和特有的神態動作,形神兼備;筋骨、肌肉、衣紋刻劃細緻逼真,線面穩健。其創作技藝嫻熟,充分體現了石灣陶塑人物以形傳神、栩栩如生的傳統風格特點。

 

廖洪標  Liao Hongbiao  1936-
廖洪標,一九三六年生於廣東佛山石灣。出身於陶藝世家,父親廖作民為石灣著名“山公”(小型盆景人物陶塑)藝人。在家庭的薰陶下,廖洪標自幼熱愛陶藝,十五歲小學畢業後即從父習藝。一九五八年後,廖洪標先後到廣東省陶瓷技術訓練班和中央工藝美術院(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習,提高文化修養和理論水平,掌握新的技藝,擴大藝術視野,這些進修學習為他日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接著他正式拜劉傳為師,得劉傳悉心指導。他深入臨摹黃炳、潘玉書等前輩大師和劉傳的作品。一九九三年獲國家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其作品以人物為主,擅長塑造老人、羅漢形象。

廖洪標注重傳統技藝的發揮,同時有所創新。他以細膩手法刻劃塑造的人物作品,有著骨骼奇特、結構緊湊、形象傳神等重要藝術特點。

 

莊稼  Zhuang Jia  1931-2006
莊稼,一九三一年出生於廣東揭陽普寧,一九四八年畢業於普寧師範學校。一九四九年投身部隊文工團從事美術活動和舞臺美術工作,一九五三年春開始石灣陶藝創作,師承劉傳,鑽研石灣傳統陶藝。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曾出訪東歐及澳大利亞等地,又深入廣東潮安、楓溪等著名瓷塑地區,探索瓷雕奧妙。他注意學習其他藝術表現形式,以及大雕塑的理論與技法,以提高文化藝術修養和理論水準,擴大藝術視野。

莊稼亦注意進行生活觀察及形象積累,從中汲取創作靈感,表現出強烈的藝術創新精神,與石灣傳統徹底融會,演化為突出的個人風格。一九八八年獲國家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作品以人物為主,尤擅歷史人物、仙佛羅漢、文人仕女等。

 

梅文鼎  Mei Wending  1940-2020
梅文鼎,一九四零年生於廣東廣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一九六二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之後一直在石灣研究陶塑藝術及創作,從石灣歷代陶藝名家作品中吸取養份,打下了深厚的陶藝根基。他認為當代陶藝家必須繼承傳統而又不受其束縛,應從傳統的題材、程式中解放出來,創作出現代審美風格的作品,梅文鼎因此被稱譽為“石灣現代陶藝的倡導者”。

梅文鼎擅長動物創作及器形設計,作品糅合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意識。藝術風格以簡潔取勝,造型古樸、高雅、清新。代表作有《刻陶文具》、《三個和尚》、《心潮》、《魚》、《牛》等,作品為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澳門藝術博物館等收藏。

梅文鼎亦精於繪畫、書法、散文及藝術評論。曾編著出版《石灣現代陶瓷》、《石灣陶瓷藝術史》、《文鼎與陶藝》等論著。

 

劉藕生  Liu Ousheng  1949-
劉藕生,一九四九年生於廣東廣州。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為中國雕塑大師潘鶴教授的得意門生。在石灣陶瓷各大家中,劉藕生的揑塑藝術獨樹一幟,風格稚拙粗豪、蒼勁渾厚,形象強烈鮮明;造型將肌理和釉彩糅合,渾然天成,氣勢磅礡雄強,斑斕奔放,為海內外收藏界所稱道。代表作有《水滸傳一百零八將》、《齊白石》、《石濤》、《王維》、《王冕》、《張大千》、《虎》、《魚鷹》、《摘星羅漢》、《李小龍》等,題材多樣,人物性格刻劃各具特徵,達至神完氣足之境。他的肖像雕塑形神兼備,剛柔並濟,栩栩如生。陶藝作品曾在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及新加坡、法國、巴西、美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展覽;澳門藝術博物館所藏的《水滸傳一百零八將》曾在澳大利亞作巡迴展出。劉氏作品為眾多美術館、藝術館及著名收藏家珍藏。

 

龐文中  Pang Wenzhong  1951-
龐文中,一九五一年生,廣東佛山石灣人。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曾在佛山市油畫訓練班學習,一九七七年畢業於廣東省工藝美術學校雕塑專業後,一直在石灣美術陶瓷廠從事專職創作,曾兼管創作資料室。龐文中信守“師古人,求進取”的從藝原則,認真揣摩前人作品,尤注重從同一題材的不同造型中,以及衣紋、釉色的不同處理中,領悟前輩名師藝術構思的卓越之處和藝術手法的不同特色,從中獲得借鑑。

其作品以古代人物及仙佛羅漢為主,造型紮實,寫意傳神,情趣生動;在創作題材內容到人物造型,以及手法技巧,都銳意創新,曾為澳門博物館創作葡萄牙詩人賈梅士及庇山耶塑像。他領導創作石灣陶師廟的瓦脊《群英會》,開創倣清代磚雕製作工藝,對石灣陶藝創新有重要貢獻。

 

劉雪玲  Liu Xueling  1965-
劉雪玲,一九六五年生,廣東佛山石灣人。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石灣陶藝世家劉勝記第五代傳人。從小受到父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炳及石灣前輩影響,一九八一年開始從事陶藝工作,後到南海師範學校及華南師範大學進修,將家傳技藝與藝術理論相結合;並曾先後到北京、敦煌等藝術殿堂收集創作素材,拓展思路,大大增進了個人的陶藝創作修養。

劉雪玲善於塑造小和尚、達摩、羅漢及古代人物等形象,作品取材新穎,造型嚴謹樸實,衣紋線條流暢自然,刻畫細膩傳神,追求恬靜祥和、深邃和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既繼承了石灣傳統的表現特色,又吸收中外藝術的理念,實現了石灣陶藝在傳統中的創新。曾多次獲全國和省市級獎項。

 

劉兆津  Liu Zhaojin  1960-
劉兆津,一九六零年生,廣東佛山石灣人。高級工藝美術師,石灣陶藝世家劉勝記第五代傳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澤棉之子。從小受到父親薰陶培養,立志從事陶藝創作。曾於廣州美術學院進修,學習雕塑理論,使之將家學傳統與學院教育結合。一九八一年與父親劉澤棉及叔父劉炳創作出石灣最大、最完整的一套《十八羅漢》。曾前往山西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雲南笻竹寺、廣東南華寺等地觀摩,吸收各地傳統佛教藝術精髓,對後來創作產生很大影響。作品以仙佛羅漢及古代人物為主,多運用現實主義手法刻劃形神,人物造型骨骼、肌肉勻稱,衣紋流暢自然,生動傳神,樸拙雄健。

 

澳門藝術博物館四樓

展覽日期:
2022/03/19 - 20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