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竞赛是中国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之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共通的非遗项目和共同的传统文化,因此端午节又称“龙船节”。龙舟竞赛已被列入澳门的非遗清单。路环谭公庙内有百多年历史的“鱼骨舟”就是一艘由鲸鱼骨雕制而成的龙舟,可见澳门举行龙舟竞赛由来已久,并慢慢发展成一项水上体育竞技活动,至今仍有进行下水礼、为龙舟净身及开光点睛等习俗仪式。今天就以一幅艺博馆馆藏来谈谈画家是怎样绘画赛龙舟。
端午节赛龙舟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之一。明清时“扒龙舟”在广东非常普遍,这项年度盛事有两种──表演性质的“趁景”和争先夺标的“斗标”。明代南海人何维柏在《天山草堂集》中称:“粤人习海,竞渡角胜,而大舟比常制犹异,十余年始一举。船广可三丈,长五丈。龙首至尾,金光夺目,叠彩如层楼,上饰童男女,作仙佛鬼神及古英雄,凡数十事。旋转舞蹈,冒之以幔,数里外望犹可见。”这些记载细致地描绘了当时用於表演的广东大型龙舟是何等奇丽壮观。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提到“岁五、六月间斗龙船”的习俗,又载“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者,不下七八十人。竞渡则惊涛涌起,雷雨交驰,舟去而水痕久不能合,斯亦游观之至侈者。”透过这些文字可以想像当时“扒龙舟”锣鼓喧天、浪花飞溅的画面,动感盎然,确是十分精彩。
将龙舟竞赛精彩瞬间记录下来的艺术作品也留存不少。澳门艺术博物馆藏有一幅《赛龙舟》,一位无名画家透过西画技法呈现清代岭南乡间“趁景”的热闹场面,犹如把上述关於古代赛龙舟的记载以图像方式“转播”出来,场面生动传神。参加“趁景”的龙舟不仅讲求“斗快”,还要“斗靓”和“斗威”,充满观赏性和娱乐性。
画中的龙舟的船身甚长,两端有龙首与龙尾,饰有旗帜和罗伞。船头旗手摇旗指挥领航,船中有人敲锣打鼓,桡手奋力挥桨,船尾有舵手掌舵,情状激烈。旁边的小船为龙舟提供补给,呐喊助威。趁热闹的人群聚集在岸边、渡船或渔船上,目光全都投向全场焦点的龙舟,使观画者有如与画中人一起临岸同赏。作者绘制时特别着重细节,观众或坐或站,有戴斗笠,有撑伞子,高低错落,屏息注视,与龙舟上动作整齐、动感十足的健儿形成对比。龙舟飘扬的旗帜和彩带,加上划起的水花,更让人感受到速度带来的快意。
无论古今中外,人们在佳节祈求美好生活、国泰民安的愿望都是一致。在此谨祝大家端午乘风破浪、赛龙夺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