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東 故宮博物院院長
自1999 年澳門回歸祖國以來,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故宮博物院與澳門藝術博物館連續20 餘年合辦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特展。這已成為我們雙方的合作傳統,是澳門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更是內地與澳門積極聯動、友好交流的重要見證。
幾百年來,各種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使得澳門形成了獨一無二的文化氛圍。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澳門歷史城區保存了澳門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精髓,是中西文化交流互補、多元共存的最佳體現。
本次“閱世遺情——澳門藝術博物館藏濠江風物建築繪畫展”既是澳門藝術博物館館藏在故宮博物院的首次展出,更是兩個特色鮮明的世界文化遺產地的互動互鑒,情感融合,為內地與澳門的藝術、文化交流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齋宮展廳將暫時化身澳門歷史建築圖像的藝術現場。讓我們通過藝術家的視角,跟隨各國各地、不同時期、不同文化、不同經歷的藝術家的腳步,行走在筆墨與色彩組成的澳門歷史城區中,閱盡世遺之風情,品味藝術作品之魅力,感受雲遊濠江之欣喜。
展覽以澳門世界文化遺產為主題,選取澳門藝術博物館館藏82件18世紀以來極具觀賞價值、描繪澳門風物與歷史建築的美術作品。展覽以文化遺產的地理位置為序,為觀者提供全新的解讀視角,勾勒出澳門西學東傳、東學西漸的文化發展軌跡。這些由本土及域外藝術家創作的作品,時代跨越三個世紀,涵蓋了中國與西方、古典與現代的多種創作媒材與技法,融匯成一部澳門藝術發展簡史。這些浸透著藝術家豐富情感的藝術作品,記錄了澳門曾經的城市景觀與風土人情,見證著三個世紀以來澳門的歷史發展與風雲變遷,折射出澳門作為一座中西交融、多元薈萃之城的獨特魅力。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沉澱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在多元共融的時代背景下,古老歷史與現代文明共生共存,灣區文化在多層次、多領域的提升中成為城市新的靈魂和名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加強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建設生態安全、環境優美、社會安定、文化繁榮的美麗灣區”。到2035年,大灣區“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多元文化進一步交流融合”。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經濟概念,也是文化概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經濟是血肉,制度是筋骨,文化是魂魄。我們既要血肉相連,也要強筋健骨,更要心靈相通。
“和羹之美,在於合異。”在複雜多變的今天,故宮博物院將堅持文以化人、文以載道,堅持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守正與創新,堅持文化自信,讓文化成為不同語種、不同地域、不同國家和地區和平交流溝通的媒介。把故宮博物院建成國際一流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範、文化和旅遊融合的引領者、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始終是故宮博物院的願景與責任。2019年,故宮博物院與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合作設立“澳門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此舉亦是文化和旅遊部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重要舉措,深化雙方文化領域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共同探索創新合作模式,實現互惠互補的戰略目標,推動澳門文化事業的發展。
未來,故宮博物院也將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及相關機構在展覽合作、人員交流、學術研討、文物修復、考古發掘等方面深化合作,進一步增強內地和澳門的文化藝術交流;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為推動文明交流 互鑒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