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世遺情

澳門藝術博物館藏濠江風物建築繪畫展

策展人言

吳方洲 澳門藝術博物館策展人

中西文化共融的澳門在歷史上曾是西學東傳、東學西漸的橋樑。澳門回歸祖國後,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澳門歷史城區”於2005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澳門珍貴的文化名片。它不僅保存了四百多年來澳門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也是中西文化多元共存的精髓。在這四百多年的時間裡,無數中外畫家曾穿行于澳門的大街小巷,感受並記錄著華洋共處社會結構下獨特的風土人情和城市景觀,為我們留下了大量以澳門為創作主題的佳作。

此次展覽由三個單元組成,展出共計82 件收藏於澳門藝術博物館的畫作。這些作品創作於18 至21 世紀,以澳門文化遺產建築為主,畫種涵蓋了素描、水彩、版畫、水墨及油畫。透過不同繪畫風格中的澳門圖像,再現澳門本土及外來藝術名家的視覺印象,也串聯起他們在不同時期於澳門留下的藝術足跡;同時展現澳門歷史城區的建築風貌及文化內涵,揭示深寓於澳門藝術發展進程中的文脈。

(一)千帆迎遠客地誌畫中的澳門景觀

伴隨著15 世紀地理大發現時代的來臨,新航路的開闢打破了歐亞之間的隔閡,促使東西方的文化與貿易交流日益頻繁,也使人類建立起跨越大陸和海洋的全球聯繫。葡萄牙人于16世紀初首次與中國商人進行貿易,並於1557 年起定居澳門,逐漸將澳門發展成為中外貿易的中轉港口。隨著更多中國人和葡萄牙人的遷入,澳門半島沿海的南灣、內港等地逐步形成聚落,如今,從澳門的街道名稱裡依舊能感受到昔日的生活風情。

在大航海時代及17、18 世紀歐洲“大旅行”風行的背景下,許多西方使團的隨行畫師、測繪師、地圖師或旅行畫家為形象地展示發現的新世界及地理變化,採用地誌畫以記錄各地風貌。澳門作為當時中西往來的重要海港城市,是創作地誌畫的重鎮之一。這一時期的地誌畫包括了素描、速寫、水彩、油畫及版畫插圖等畫種,以圖像記錄下澳門的城市景觀及變遷情況,是攝影術普及之前的珍貴文獻。活版印刷術的普及,使歐洲出版業蓬勃發展,當畫師們返回歐洲後,其畫作便由出版商印製成銅版畫和石版畫,或作書籍插圖,或在刊物上定期發表。東方地志景觀入畫令西方讀者大開眼界,也使“中國熱”在西方世界風靡一時。地誌畫畫家一般會從某個固定角度觀察風景,畫作追求呈現空間層次感和視覺真實性,部分畫家會主動弱化天氣狀況等偶然性因素的表現,並按照某種固定程式在畫面中添加一些人物以展現所描繪區域的生氣,或襯托城市的宏偉規模。由於當時地誌畫具有為西方國家民眾普及地理知識的意義,對畫家的再現力和記憶力均有較高要求,因此可將其看作是實用性與藝術性並重的作品。

本單元有一件製作於18 世紀後期的澳門測繪地圖,就呈現了以當時較為精准技術勘察出的澳門地理概貌。其餘作品大多創作於19 世紀,來自英國、德國、法國與澳門本土的畫家,從多個角度描繪了他們從海上或在岸邊遠眺澳門的景象,以及在大炮臺、西望洋山( 主教山)等標誌性地點俯瞰澳門的全景。這些作品以淡彩渲染為主要審美效果,趣味雅致而單純。

(二)萬象有無間中西融匯的世遺氣韻

澳門歷史城區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6 世紀中葉。為順應中外貿易的新形勢,明朝政府將澳門半島西南部地段,提供給以葡萄牙人為主的外國商人居住及進行商品交易,由此,一個華洋雜居的城市逐步形成,日漸成熟。葡萄牙人開始在這一城區內修建道路、房屋、教堂和炮臺,將文藝復興後的西方建築形式和風格,與中國以至其他亞洲地區的建築元素相結合,在此地創造出別樹一幟的建築風格。天主教傳教士也以澳門為基地進行活動,把西方近代先進的科學知識帶到中國,也為西方國家介紹中國的文化藝術。作為近代西方建築傳入中國的第

一站,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築遺產,也是東西方建築藝術的綜合體現,它見證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以至遠東地區的發展。

19 世紀以來,充滿東方市井風情的澳門城,讓中西方眾多畫家尋見了無數景色怡人的創作題材。英國畫家錢納利(1774-1852)在定居於澳門的27 年裡,作畫逾千,繪畫技法生動精湛,華人畫師都樂於摹仿,是華南地區最有影響力的西方畫家。客寓澳門的屈臣(1815-1860)、普林西普(1794-1874)、博爾傑(1808-1877) 以及土生葡人畢士達(1826-1896)都是錢納利的門生和朋友,他們在澳門相遇,從這座城市不斷汲取創作靈感。俄羅斯畫家史密羅夫(1903-1947)以水彩和油畫捕捉了光影變化中的澳門世遺建築印象。香港畫家呂壽琨(1919-1975)的寫意水墨寫生,以及法國畫家喬得龍(1952-)將西畫中的透視原理與中國畫的留白概念相結合,用水彩紙和中國墨記錄澳門的景觀。還有一批活躍於上世紀中後期的澳門美術協會成員和土生葡人畫家,強調通過自然景觀的寫生以及描繪生活來寄託個人情感,以傾向現實主義的畫風留住了澳門歷史城區昔日的繁華與今日的活力。

本單元作品以澳門世界遺產參觀路線為主要陳列次序,以媽祖閣為起點,依次展示聖地牙哥堡壘、西望洋山( 主教山)、聖老楞佐堂、聖若瑟修道院、市政署大樓、大三巴牌坊和聖保祿學院遺址、大炮臺、賈梅士( 白鴿巢) 公園,以及東望洋山等文化遺產的畫作。當澳門的一事一物融入藝術家本人的經歷和情感之中,作品便會替代他們講述自己的觀點與感受,而觀者又會以自身的閱歷去欣賞和解讀作品,在典雅的亭臺樓閣與浪漫的葡式建築之間,在神聖的天主教堂和莊嚴的中式古刹之間領悟澳門融匯中國傳統與西方文明的城市氣韻。

(三)一城百樣春多元共生的現代風華

20 世紀以來,西方現代藝術思潮向多極化發展,同時也漸漸影響著澳門的美術發展。當各地藝術界致力於創造世界性的藝術語言,卻缺失了區域藝術特徵的時候,澳門的現代藝術仍植根於地方土壤。長期以來,澳門特區政府積極探尋本土文化定位,且在重視演繹自身當代性的同時,有意識地尋求與國際現代藝術發展接軌。澳門憑藉多元化的歷史背景,包容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也讓一個獨具特色的現代藝術生態圈漸漸成形。

澳門舊城區如今仍與人們的生活緊密連結,許多歷史建築與街道依舊保留著原有的功能,它們作為當下的生活場域,繼續參與著這座城市的運轉。20 世紀80 年代,當現代藝術風格受到澳門美術界的關注之後,諸多藝術家突破現實的約束,用非傳統的繪畫方式和材料拼貼進行混合媒材創作,產生了一批風格多元的作品,開發出觀看和解讀澳門的新視角。

如德國畫家埃格勞(1917-1988)採用抽象的幾何圖式表現漁港風情,使畫面充滿理性的構成感;葡萄牙畫家馬加列斯(1944-)以民間紙紮的視覺圖式作為“澳門系列”繪畫的拼貼材料,營造出糅合中西的獨特美感。此外還有探索具東方意境美學的感性抽象繪畫,以及通過繪畫作品探討土生葡人族群特殊身份及精神家園的畫作。我們從中能看出澳門現當代畫家對澳門歷史文化資源的珍惜。他們並非一味以表現自我為創作目的,而是選擇貼近社會生活的物件來進行視覺語言的轉化,使舊的事物或文化符號在經歷時間和周圍環境的改變後昇華出新的意義和價值,體現了澳門藝術家的本土情懷和文化認同。從本單元作品可見,藝術家將自己在澳門的真實生活經驗和感悟用現代藝術的視覺語言進行表達,呈現出一個滿載東方美學詩意與本土人文情懷的多面澳門。

結語

世遺之城澳門,在時光流轉中書寫了一段繁榮歷史,其中的無數個絢爛瞬間被一代代藝術家留在作品裡,成為永恆。這些作品為我們開啟了一扇藝術和歷史之門,它會不時地喚起人們對澳門的憧憬,尤其是關於它如夢境一般的過去。當不同風格特質與屬性的作品集合在一起,觀者可以從藝術家的多重視角中體會他們的創作心路;當我們進入眼前的畫中風景,便可以自然地開啟與澳門歷史的對話。這些令人沉醉的迷人景象,為每個人構建起屬於自己心中的澳門印象。

故宮博物院齋宮

開幕日期:
2022/09/23 14:00
展覽日期:
2022/09/24 - 2022/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