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言
康迪達.赫弗被認為是二十世紀下半葉最舉足輕重的觀念攝影師之一1。她最為著名的攝影作品以平視、正交的角度,凝望一些空無一人的公共建築物內部。這些圖像印製成2.59米寬、2米高的作品,主要呈現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西方文化建築。她近期許多作品所呈現的建築物,均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操刀設計2。
“宏空之境”展出的作品是從赫弗過去二十載的創作生涯中挑選出來的,題材豐富,透過“走道”、“劇院”、“博物館”、“圖書館”、“世界觀”和“最新作品”六個單元呈現。同場展出投影錄像《寂靜的空間》。展覽精心設計,每個主題在其獨立的單元中自成一體,引領觀眾進入一場富節奏、循序漸進的深入思考的體驗。
展覽標題的靈感來自赫弗的全面視角,用來捕捉特定的建築空間環境。該環境承載著人類保護、再現和傳遞源自深刻信仰和美學歷史遺產的願望。赫弗通過攝影,重新構想這些重要建築物,並再次叩問它們如何繼續塑造和影響後世代的集體記憶。
“宏空之境”展出的每張照片都非常巨大,將高質的紙張裱在固定的支架上再進行噴墨列印等技巧,可謂突破了現時的輸出和數碼藝術製作技術的極限。攝影是一種圖像製作藝術3,因此尺寸和輸出技術對於實現主題來說非常重要。幾十年來,從事攝影媒介創作的藝術家刻意平衡這些元素,令攝影不單止是大批出品的產物,亦將之與網上大量的免費圖像區分開來。
赫弗的照片專為牆身創作4,本身已經有表述的意義。每張與空間有關的照片不止承載著建築物的歷史,如果將這些照片組合成一個仍在擴展的作品集來看,它們更探討了建築設計的演變、產生空間內容的能力,及在特定時代繼續以空間模型展現文化特質的方式。
這些作品所呈現的是不同建築類型的面貌,當中傳達了建築的預設功能和空間的特性。這些空間特性令人可即時分辨設計的原意和用途。而建築的形式、功能和工藝本質上是客觀相關的。這些室內預設功能的空間環境目的在於讓人專注於在其中進行的某種特定活動。
能夠得名留藝術史的國際知名藝術家之授意,於澳門藝術博物館這個頂級博物館內構思設計如此大規模的個展,確實是我們的榮幸。從一開始,雙方就慷慨地給予我們絕對的自由。作為策展人,我們最希望能夠達到他們雙方的期望。
我們二人都是建築師,日常的工作結合空間組織和構圖的元素,以及對顏色、光線、可觸材料的敏銳度和對美學形式的欣賞。開始這個項目時,我們查看了所有相關的照片資料。有些在藝術家提供的目錄中找到,有些則是從網上蒐集所得。然後我們將照片分為不同的類別,許多分類都十分明顯,例如劇院、博物館和圖書館,因為它們都是來自特定的作品系列。不過,經過仔細觀察後,我們發現有些主題在不同的建築中重複出現,例如樓梯、走廊和其他連接空間的通道等,因此我們特意設計了一個名為“走道”的類別。
每個類別都必須有幾件代表作,最終選定的作品必須與主題房間的整體視覺敘事保持平衡,包括顏色、比例和視覺內容的層面。在博物館中,每面牆都是視覺敘事的一個角色,即使是空白的牆都可以是藝術品之間的間隔或主題間的間場。我們從赫弗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少啟發。其中之一就是我們意識到牆壁可以具備秩序和對稱的吸引力。因此,我們將這些元素結合博物館的柱、樑和板等結構,貫穿整個展覽計劃。展覽的高潮設於中央大廳,亦即是“世界觀”部分的所在地。相反,旁邊較小房間的牆壁則塗成了深灰色,為觀眾和藝術品營造出更親密和集中的氛圍。
我們希望透過這次展覽,向觀眾介紹赫弗的代表作,吸引對當代觀念攝影感興趣的本地和海外觀眾,為大灣區和整個東南亞地區的文化發展作出貢獻。“宏空之境”會令觀眾了解赫弗作品的重要性,以及能夠在本地欣賞到她作品的難能可貴。
蘇約翰和孟麗泰
策展人
***************************************************************************************************
1 檢自https://awarewomenartists.com/en/artiste/candida-hofer/(2022年3月12日)。
2 以下是本次展覽中展示的地方,按時序列出,當中包括建築物的原本名稱、竣工日期和著名的建築師:
— 三一學院圖書館,都柏林,1592年竣工;
— 薩爾瓦多聖方濟各堂,巴西巴伊亞,17至18世紀期間竣工;
— 國家隱士廬博物館,俄羅斯聖彼得堡,1764年竣工;
— 杜塞爾多夫萊茵德意志歌劇院,德國,1875年竣工:
— 墨西哥城藝術宮,墨西哥墨西哥城,1930年竣工;
— 薩伏伊別墅,由勒.柯比意設計,法國普瓦西,1931年竣工;
— 波爾圖音樂廳,由雷姆.庫哈斯設計,葡萄牙波爾圖,2005年竣工:
— 柏林新博物館,由大衛.切柏菲設計,德國柏林,2009年竣工;
— 加利西亞文化之城,由彼得.埃森曼設計,西班牙,2012年竣工;
— 易北愛樂廳,由赫爾佐格和德默隆設計,德國漢堡,2016年竣工。
3 《攝影何以重要》,傑瑞.湯普森,麻省劍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2013,頁84。
4 同上,頁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