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辭
文化局澳門藝術博物館在繼承原有賈梅士博物院藏品基礎上,建館二十年,通過購藏、徵集和接受捐贈等方式不斷豐富館藏,並定期向公眾展示這些珍貴的藏品。藏品中以18 至20 世紀澳門歷史風貌和以澳門為題材的現當代藝術藏品最受矚目,如耀目明珠,飽孕光含。澳門藝術博物館今以“豫遊之道”為題,展出西方使團隨行畫師、旅行家及外地藝術家所繪的澳門自然和人文風景的畫作,從外銷畫到現當代油畫、水墨、版畫、雕塑和錄像裝置等,形式多樣。
“豫遊”,逸遊也,即快樂遊走。現誠意推薦三種快樂觀看澳門的方式--本次展覽的三個部分的內容:地誌畫:17至19世紀版畫;錢納利:亦師亦友;現代軌跡:20至21世紀作品。創作者均為各個年代一時無兩之代表人物。比如和澳門有著不解之緣的英國畫家錢納利,1825 年從印度來到澳門,在此居住了27 年直至終老,長眠於澳門基督教墳場。錢納利與澳門、及其表現澳門題材的創作,代表了19 世紀英國藝術傳入中國華南地區的一個標誌,而這份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法國畫家奧古士丁.博爾傑1839年來到澳門,在短短十個月的時間裡,為我們留下了當時澳門的建築、街道及風土人情的畫面。俄羅斯畫家喬治.史密羅夫的一生短暫而漂泊,曾在1944 年至1945 年寓居澳門。今天,當我們無比珍愛地欣賞他畫筆下的澳門風景⸺寧靜的街道、教堂,成蔭的大樹,陽光透過枝葉,灑下光和影的斑駁....... 隔著時空讀懂他渴望平靜又帶有憂鬱的內心時,便忽然生出一份如遇故人的快樂來,而這,實為“豫遊之道”之最佳解讀。
除此之外,來自英國、法國、葡萄牙、美國、德國、荷蘭、日本等國家以及中國內地、香港、澳門的藝術家,各以獨特的風格和角度向我們展現跨越數個世紀的澳門風貌。
願大家極目馳騁,盡享豫遊之樂。
穆欣欣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