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納利:亦師亦友
19 世紀,風景秀麗的“天主聖名之城”澳門,依然迷人。南灣海堤、漁港風情,獨特的小城魅力迷倒不少來自西方的畫家。
1825 年抵達澳門的英國畫家喬治• 錢納利(1774-1852),被視為19 世紀在中國華南沿岸最有影響力的西洋畫家。當地的漁婦、漁船、攤販、教堂及南灣景致等民生風貌皆入畫 中,澳門的魅力使得他在此駐足終老。曾在業餘時間隨錢納利學畫的英國商人威廉.普林西普(1794-1874),筆法頗似其師。
法國畫家奧古士丁• 博爾傑(1808-1877),1839 年來到澳門並逗留10 個月,深受小城吸引,大街小巷、民俗風情無不成為他的繪畫題材,期間錢納利曾為其速寫人像,並互換畫作。
蘇格蘭人托馬斯• 屈臣醫生(1815-1860)於1845 年來澳,為錢納利的醫生之一,是門生兼好友,繪畫深受錢納利影響但又有個人風格。
出生於澳門的土生葡人馬西安諾. 安東尼奧• 畢士達 (1826-1896)也是錢納利的學生,早年學習其師,而後潛移默化地受到中國傳統藝術的元素影響,水彩畫和速寫形成了獨特的畫風。
他們來到澳門,這座城市的氣息帶給他們太多的創作靈感。時隔近200 年,我們依然能從他們的畫作中讀出這種情感和關於澳門的記憶。他們遊遍澳門。此部分精選出19 世紀澳門風土人情畫作逾60 幅,媒材包括油畫、水彩、鉛筆、鋼筆、版畫。人們可藉此留住澳門已流逝的影像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