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遊之道

藝博館館藏展

現代軌跡:二十至二十一世紀作品

20 世紀以來,現代藝術思潮向多極方向伸延,徹底改變了藝術形式和審美趨勢,同時也漸漸影響著亞洲包括澳門地區的美術發展。

光影與色彩:1936 年至1937 年,旅居澳門的葡萄牙畫家福斯托·桑拜奧(1893~1956)把歐洲印象派畫風帶來澳門,他用筆觸呈現出小城的旖旎風光。1944 年至1945 年,俄羅斯建築師畫家史密羅夫(1903 - 1947)避居澳門,他以水彩和油畫捕捉了光影變化中的澳門印象。而被譽為澳門抽象繪畫之父的路易士.迪美(1929-2014)是他最得意的學生。

水墨的實驗:1948 年從廣州遷居香港的呂壽琨(1919-1975),積極投入抽象水墨創新及實驗,繪於1957 年的12 幀專題澳門風景,是他結合了傳統寫意和現代抽象的寫生佳作。喬德龍(1952- ) 法裔西班牙籍藝術家,2005 年開始,他多次到訪澳門創作,他的作品是結合了透視原理及中國畫留白概念進行的紙上水墨創作。

抽象的構成:德國畫家奧托·埃格勞(1917–1988)1963年遊走於港澳,他被漁港風情吸引但創作時充滿理性,他用簡潔有力的抽象幾何圖式展現了他作品的內涵。著名的葡萄牙當代畫家特蕾 莎·瑪格琳(1944-)為“20 世紀葡萄牙畫家”展覽擔任專員而於1990 年來到澳門,民間紙紮的視覺圖式成為她“澳門”系列繪畫的拼貼材料營造出中西揉合的獨特美感。另一位希臘裔法國畫家吉拉德.艾科諾莫斯(1935-2016)善於在音樂演奏現場作畫。1999 年受邀在澳門舉辦個展,完成《中國船》。強調色彩與節奏的協調是其繪畫特色。

雕塑的詩意:葡萄牙著名女雕塑家白麗娜(1936-1996)在1984-1985 年間,為創作氹仔瞭望臺大型公共藝術多次來到澳門,她創作的浮雕,以純淨的圖示化,並注入可感知的抽象形式,別具特色地呈現出澳門近四個半世紀以來的獨特文化。白麗娜留澳期間,以彩色鉛筆寫生,記錄澳門人的風俗人情。田中真聰 (1961- )出生於日本橫濱,2000 年曾應邀參加“澳門藝穗節”,他的裝置作品運用大自然的風力、地心吸力、聲音及光和科技的結合,呈現出空間中流動的詩意。

蝕刻與木刻:晴蘭(1945-)在澳門生活了19 年,澳門視覺藝術學院勃度羅版畫工作室對她的藝術有著重要影響,她有深厚的澳門情懷,“澳門 - 根”系列蝕刻版畫即是她送給澳門的最好禮物。回歸前夕,廣東版畫家薛翊漢 (1937-2008) 曾是海軍艦隊美術組組長,歷時三年頻繁來澳寫生,豐富的油畫色調融匯在他的版畫創作裡,木版畫《澳門風采》成為澳門回歸的獻禮。

觀念與裝置:2000 年後,有兩位當代藝術家來澳創作。美國觀念藝術家夏慕耕(1941-)在日本度過的童年和青少年,是她生命和藝術緊密連結的最初階段。夏慕耕曾兩次逗留澳門創作(2002年及2004 年),完成多件記錄澳門人日常及工作時雙手活動的鉛筆繪畫,是具有行動繪畫和行為藝術特徵的藝術項目。2005 年曾應邀在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辦個展的法國著名錄影藝術家羅伯特•凱恩 (1945-),是實驗性媒介創作的先鋒人物,作品透過虛實交錯的影像,將觀者帶入了一個認知世界的新領域。

 

傳統西畫強調通過摹寫自然或生活來寄託畫家的情感,20 世紀有一批藝術家突破現實主義的約束,顛覆傳統審美,注重心靈精神的探索和觀念的延伸。此部分展出12 位藝術家館藏作品,分別來葡萄牙、法國、俄羅斯、德國、美國、日本、中國香港及廣東,作品近60 件套,全部以澳門為創作主 題,作品形式豐富多樣,大大擴闊了藝術形式的幅度,也影響著澳門現代主義歷程。

澳門藝術博物館三樓

開幕日期:
2020/10/17 10:00
展覽日期:
2020/10/17 - 2021/08/29
公開導賞服務日期:
24/10/2020-29/8/2021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15:00-16:00 三樓升降機出口處集合)
圑體導賞服務日期:
27/10/2020 - 29/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