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學院院長
重新發明日常
寫作決不是文學本身的事情,而是表述行為與慾望連成了一個超越法律、國家和社會制度的整體。然而,表述行為本身又是歷史的、政治的和社會的。
—吉爾‧ 德勒茲
2006 年,中國美術學院與澳門藝術博物館合作策劃的第一個展覽,題為“顯微境‧ 觀”。那個展覽試圖喚起一種對個體意識形態建構的批判,一種與表象政治、身份政治全然不同的微觀政治學,一種總體敘事幻滅後的微小烏托邦(minimal-utopia)。
十五年過去了,我們經歷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經歷了形形色色的佔領與社會運動,經歷了數字經濟與科技金融的大爆發,經歷了從社交媒體到元宇宙的迭代,更經歷了一場人類史上史無前例的全球性疫症。這一切,不但改變了我們對人際交往、社會倫理以及公平 正義的看法,改變了人們對生產和消費的理解,更改變了我們對物質與精神的理解、對生與死的體認以及對未來的想像。我們意識到,這些改變很可能是一場持久而深刻的變革的開始。不遠的未來,似乎已初露端倪。如果說在文化創造的意義上,“二十世紀”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那個時刻,那麽“二十一世紀”的精神奠基,可能就始於這次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
十五年過去了,現實加速迭代,歷史激進前行,藝術的發展卻瞠乎其後。今日的蔚為大觀或名存實亡,全球藝術界的巨大慣性和乏善可陳,創造與行動的利比多經濟已是勉為其難,而我們對於藝術的信念已然改變。跳出“狹隘”的藝術世界,通過姑且名之為“藝術”的實踐,我們是否可以開展出一種文化鬥爭與精神生產的新方式?
或許,我們的藝術家們可以不再糾纏於畫廊、美術館、雙年展、博覽會的老遊戲,不必在乎那一場場“茶壺裡的風暴”,轉而更加直接地抵抗消費主義對日常生活的全面滲透,更加清醒地拆解數字資本主義瑣碎卻抽象的宰制,更加勇敢地面對“技術- 信息- 資本- 權力”的總體治理。這就需要我們去重新連接、重新凝聚、重新創造出我們的共同性(the common)而非公共性(the public)。這要求我們重新發明日常——在今天,日常生活就是最前線。
重新發明日常,不只需要勇氣與精神動力——如同六十多年前列斐伏爾在其《革命浪漫主義》中談到的那種浪漫的游擊精神,更需要創造力,需要我們在這個被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增強現實重新構架的日常生活現場,發明出新的技術、新的方法、新的路徑,藉以開啓一種朝向未知和無名的一往無前的探索。這種探索可以把日常創造為節日。那將是一種創造性的差異化力量,一種使文化價值反轉、使感受力蔓生的潛在能量。這種潛在的能量將自下而上地改變日常生活的內部結構。
藝術的彼岸是真正的、不可企及的生活,而它的此岸則是日常。在心靈和形式的藝術的結合中,實現著日常與真正“生活”(Vita Activa)之間的瞬息即逝的統一。而我們無一例外,都是被生產和消費掏空耗盡的、被瑣碎的日常生活磨平擊敗了的個人。在由數字科技、金融資本護衛著的“消費主義日常”中,為了Vita Activa,我們必須成為生產者,必須有所創造;正如在“社交媒體/自媒體”的深淵中,只有先成為藝術家才能够成為個人。
在“消費主義日常”的福爾馬林中,我們必須對自己的感情與智性重新編碼,發掘出感受- 理解- 團結- 行動的能量,創建出新的主體性,繼而重新找回改變的慾望、創造歷史的激情。這慾望和激情促使我們從無數個體的自由實踐中,凝聚出一種公的創造力,一種社會性的精神生產。這激情和慾望促使我們去嘗試著發明一種新的生命政治,一種新的行動哲學,一種新的藝術之未來。
高世名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