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我們成長的小城正在急速發展,驀然回首,一些曾經近在咫尺的街巷風景,如今已不再復見。然而,我們的城市有著一群充滿熱情的畫家,他們遊走於小城的大街小巷,以精細入微的筆觸,記錄著小城變遷的點點滴滴。我們不妨細賞這些水彩作品,從那些已消逝的光景中,重溫我們經歷過的美好時光。
-----------------------------------------------
【沐光而行──澳門藝術博物館藏濠江風景水彩畫展】
主辦單位: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葡萄牙科學、技術與高等教育部澳門科學文化中心
承辦單位:澳門藝術博物館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2023年8月11日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五上午10時至下午5時30分,免費入場
展覽地點:葡萄牙里斯本澳門科學文化中心,Centro Científico e Cultural de Macau, Rua da Junqueira, nº 30, 1300-343 Lisboa, Portugal
網頁:www.MAM.gov.mo

是次展覽帶領觀眾展開一場時光倒流之旅,回顧小城昔日街巷風景及生活之美。藝術家們透過水彩作品,記錄心目中小城最美的一面。

隨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澳門城市發展迅速,甘長齡更加關注小城生活的轉變,他的作品題材反映了舊日街景及民生百態。
____
澳門街景
甘長齡 (1911 – 1991)
紙本水彩
48.2 x 36.3 cm
1970年代

杜連玉天性熱愛觀察大自然,他認為澳門的中西建築、水、天、樹木等是“絕無僅有的美”。杜氏的畫具有很強的獨創性,線條粗中有細、亂中有序,隨心所欲,表現了來自大自然的靈感和內心的激情。
____
風景
杜連玉 (1921 – 1994)
紙本水彩
38.3 x 29.4 cm
1971

蔡樹榮筆下的《氹仔地堡街》神秘冷峻,渲染出靜謐空靈的離島魅力。
____
氹仔地堡街
蔡樹榮 (1952 – )
紙本水彩
53.8 x 74 cm
1990

吳衛堅對其作品《木屋區》印象深刻,“這幅水彩畫展現了澳門還是個小城區時的樣子,雖然現在這些地方已經不復存在,但這裡是我生活過的地方,也是我與恩師(甘長齡)相遇的地方,它能勾起我對過去的無限回憶。”
____
木屋區
吳衛堅 (1956 – )
紙本水彩
25.5 x 36.5 cm
1980

吳衛堅表示,不同年代的作品反映了澳門的變遷,他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喚回澳門人的舊時回憶。
____
三巴仔街大宅
吳衛堅 (1956 – )
紙本水彩
27.8 x 38.8 cm
1981

這幅水彩作品以作者吳衛鳴工作室附近的草堆街為靈感,作品呈現老城區在晨光的照耀下獨特的風貌和韻味。
____
草堆街
吳衛鳴 (1958 – )
紙本水彩
32 x 24 cm
1999

郭海玲為土生土長的年輕澳門藝術家,師承廖克敏。這幅作品描繪了亞婆井前地百年老榕樹的獨特姿態和生命力,畫中的古典路燈與西式舊建築展現出濃濃的歐陸風情。
____
走過的足跡
郭海玲 (1993 – )
紙本設色
50.2 x 70.5 cm
2009

高小雅從小受到畫家黎鷹薰陶,在水和顏料的互動下,通過畫筆演繹澳門的街角樹影和風土人情。
____
古牆魅影
高小雅 (1995 – )
紙本設色
53.5 x 73.5 cm
2008

現正於葡萄牙里斯本澳門科學文化中心展出“沐光而行──澳門藝術博物館藏濠江風景水彩畫展”,以17位澳門藝術家創作的共50件藝博館館藏水彩風景畫,多角度呈現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今的澳門水彩畫創作面貌,以及變遷中的澳門城市景觀和百姓生活。展覽詳情可瀏覽藝博館網頁www.MAM.gov.m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