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乃鍾出生於書畫世家,祖父是晚清拔貢、著名詩人司徒枚,父親是嶺南畫派第二代大師司徒奇。司徒乃鍾從小受其父影響,在加拿大修習油畫後,又回歸到嶺南畫派的創作中。澳門藝術博物館近期辦“濠上集勝──澳門頤園書畫會七十周年特展”,當中展出不少司徒奇精品,特邀其哲嗣司徒乃鍾來澳主持書畫活動,解說司徒奇藝術特色。適逢今天是父親節,司徒乃鍾分享了三代父子相處點滴。藝博館借此藝壇父子佳話與大家同慶佳節。
司徒乃鍾祖父司徒枚曾向清代嶺南畫家居廉的弟子學畫,崇尚藝術,囑子女在亂世以醫生、教師、畫家為志向,當醫生、教師可以助己助人,當畫家可以為國家文化做貢獻,因此家族中不乏藝壇俊傑。司徒枚對司徒奇寄予厚望,悉心栽培,曾賦詩一首教導司徒奇從藝要訣,指出要傲骨如梅、虛心如竹,令其日後在藝術道路上不斷追求進步。司徒奇稍長入廣州市市立美術學校習西洋畫,嗣後入讀上海中華藝術大學,學成後薄有名氣,開辦畫展,司徒枚觀後向其妻說:“讓阿奇讀書真好!”後來司徒乃鍾在加拿大開畫展,同樣邀父母出席,父親司徒奇看後也對妻子說:“教阿鍾寫生真好!”父親的鼓勵為下一代開啓了藝術之門,司徒乃鍾在習畫的旅程中勇往直前。
司徒奇正如其父身教,總是關心兒子的藝術教育。司徒乃鍾回憶在幼年時父親便為他準備各種繪畫用具。每天放學回家,父親就問道:“鍾仔,畫了甚麼畫?”並會一一作出指導。有一次他畫了一條在海裡游泳的蛇,說是水蛇,父親大笑,還誇讚他富有想像力。每有佳作,父親還會用一元來購買。他轉即就到母親在廚房開設的“糖果店”買糖吃,不一會那一元又重新回到父親手中。父親是他藝術路上最佳的聆聽者,即使長大,與父親分享作品變成了習慣,無論身在何處,每次寫生創作,父親都會關心詢問畫了甚麼。晚年父親在醫院彌留之際,說話已無氣力,還是把兒子叫到病榻前,在他耳邊輕聲問:“阿鍾,畫了甚麼畫?”
展覽中,有一張司徒奇、司徒乃鍾的合作畫《大利花添綠萼梅》,並由林近題跋。1982年司徒乃鍾回澳參加頤園為其舉辦的個展,在每月舉行的頤園雅集即席揮毫,畫了一株鮮艷的大麗花,司徒奇補畫綠萼梅。司徒乃鍾的老師林近在畫上題詩寫道:“……天倫樂事同揮筆,不讓徐家獨占魁。”借五代畫家徐熙父子,讚譽司徒奇、司徒乃鍾父子藝海同心。這幅見證父子情的作品一直為司徒乃鍾珍藏,為紀念其父,特借予是次展覽展出。
觀眾在欣賞作品時,不妨留意一下畫作背後隱藏的故事,感受畫中透露的人間真情。在此祝大家父親節快樂!
****************************************************
“濠上集勝——澳門頤園書畫會七十周年特展”
展覽日期:2023年5月20日至7月30日
開放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7時(下午6時30分後停止入場),逢周一休館公眾假期照常開放,免費入場
展覽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四樓(澳門新口岸冼星海大馬路)
展覽及活動查詢:(853)8791 9814
網頁:www.MAM.gov.mo

司徒乃鍾,父親是嶺南派大師司徒奇,自幼從父習中西畫,畢業於加拿大Capilano學院藝術系及Emily Carr省立美術學院油畫系。擅畫木棉,作品具有鮮明的嶺南畫風格,近年畫家更致力於推廣與創新這一畫派。現為蒼城畫院院長。

大利花添綠萼梅
司徒奇(1907 – 1997)
設色紙本立軸
縱140釐米 橫70釐米
1982
司徒乃鍾藏
司徒奇(1907 – 1997),字蒼城,廣東開平人,髻齡已好六法,稍長入廣州市市立美術學校習西洋畫,嗣後入讀上海中華藝術大學,所作《藝人之妻》甚負時譽。於1928 年返回廣州,先後主辦烈風美術學校、維尼斯美術研究社,也同時多作中國畫,後被高劍父招之加入春睡畫院。曾參加第一、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廣州市博物院徵藏其油畫《青春的悲哀》。抗戰時已住澳門,五十年代起長居,除從事美術教育和藝術創作外,更聯同鄧芬、羅叔重等創立“頤園書畫會”。其後於1961 年移居香港,1976 年移民加拿大,後逝於溫哥華。

自是英雄真本色
司徒奇(1907 – 1997)
設色紙本橫幅
縱93釐米 橫211釐米
1980
司徒乃鍾藏
司徒奇能作人物、花鳥和山水等,擅寫牽牛花及木棉、故有“司徒牽牛”、“司徒紅棉”之稱。

紅棉象徵剛毅不屈的英雄氣概。魚戲紅棉——花鳥畫工作坊(紅棉篇)以前輩藝術家司徒奇之紅棉為主題,由藝術家司徒乃鍾帶領參加者欣賞展品真跡,示範及指導創作花鳥作品,

藝術家司徒乃鍾帶領參加者欣賞司徒奇真跡。

藝術家司徒乃鍾與參加者合照。

“濠上集勝——澳門頤園書畫會七十周年特展”以藝博館館藏為基礎,再薈萃藝術家家屬及收藏家的珍藏,展出崔德祺、鄧芬、羅叔重、司徒奇、甘恆、林近、余君慧等七位頤園名家共200件套國畫、書法及篆刻佳作,全面展現前輩畫家的藝術風範與社會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