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在18至19世紀廣州十三行商區,一幅幅用玻璃和鏡子為畫材的藝術作品,閃爍著獨一無二的光芒,吸引了無數遊人的目光。玻璃畫憑藉其透明潔淨的質感,以及畫師巧妙的色彩運用和細膩筆觸,不僅展現了中華文化,也融入了西方藝術的審美元素,一度風靡歐洲上層社會,點亮了眾多歐洲“中國風”的宮室。它們不僅是畫材的創新,更是文化交流的橋樑——中西融匯的結晶。
不同於西方原有在正面繪畫的玻璃畫,18至19世紀遠銷世界的中國玻璃油畫,是在進口的玻璃鏡面或平板玻璃的背面,運用油彩、水粉等西方畫材以反筆繪製東方風情的圖案。玻璃畫的題材和風格之所以融合中西、貫通古今,正正與買家的品位與畫家的習慣有關。因此作品既有中國古代的花鳥畫,也有清代的“滿大人”系列;既有西方古典油畫的仿品,也有根據當時人物訂製的肖像畫。
如今,多幅精美的玻璃畫在藝博館閃耀展出,這些作品依舊在講述著那個時代的精彩故事。部分展品展期只到8月11日,不要錯過這次絕佳的機會,近距離細賞這些中西調適的藝術瑰寶吧!

滿大人倚案憑欄圖
佚名
玻璃鏡背向油彩
18 世紀晚期
廣東省博物館藏
“滿大人”系列是18世紀末外銷玻璃油畫的流行題材,這類繪畫一般結合了中西方繪畫的優點,在注重空間光影營造的基礎上,還照顧到居家裝飾的平面效果,以及鏡子的實用性。
這件橢圓形的玻璃鏡畫充分體現出繪製者的智慧。在構圖上借鑒了西方的桂冠紋飾。大面積鏡面作為留白襯托出近景處中國人物場景的細緻優雅。船舶和遠山也顯示了航海文化對外銷玻璃畫的傳播作用。

滿大人迎春賞花
佚名
玻璃鏡背向油彩
約1780
廣東省博物館藏
“滿大人”系列通常以描繪中國北方官員的居家生活為主,有時會加入廣州富商庭院的元素,滿足了西方人對中國紳士生活的幻想。
畫家對細節的刻畫也獨具匠心,遠景處描繪的似乎是滿大人的官邸,揭示著近景處可能是滿大人的私家園林。

牧羊女圖
佚名
玻璃鏡背向油彩
約1780
廣東省博物館藏
此畫充滿田園風光的溫馨寫照,畫家在人物和動物形象的塑造上進行了巧妙的取捨,既保留了傳統中國畫的裝飾意味,又豐富了畫面的再現質感。樹木的刻畫採用了寫實的造型畫法,而背景處的建築則依山傍水,展現了中國建築的獨特魅力。天空部分更巧妙地使用了鏡面作為留白,使整幅畫作的氛圍更加寧靜致遠,仿佛能聽到遠處牧歌的悠揚。

西方人物風景
佚名
玻璃鏡背向油彩
18 世紀中晚期
廣東省博物館藏
這是一件結合中西繪畫技法的外銷玻璃鏡油畫,採用了象徵手法,以兩位女神代表中西之間的繁榮貿易。右側的命運女神手持豐饒角和幸運輪,象徵著富饒與無常;而左側的女性則斜倚石基旁,手握薔薇花,透露出溫婉與柔美。中景處完美結合貿易場景與田園元素,左側的山丘採用了中國傳統山石畫法,而遠處的海面上則飄蕩著西方的三桅杆帆船,預示著海上貿易的艱難與希望。此外,畫面中的地球儀更是全球化時代的象徵。

庭院人物圖
佚名
玻璃背向油彩
19 世紀中期
廣東省博物館藏
與18世紀流行的帶有部分鏡面的油畫不同,這是一幅在透明平板玻璃上繪製的油畫作品。從題材上看,畫家描繪了廣州富商的居家場景。背景處的院門上題有對聯:“江山千古秀,花木四時春”,而橫批處則是“芳園”,揭示了這是私家花園。

廣州全景圖
佚名中國畫家
玻璃背向油彩
19 世紀
澳門藝術博物館藏

歐洲美女
佚名
玻璃背向油彩
19 世紀
澳門藝術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