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藝術家的城市漫步:追尋錢納利的澳門印象】,我們介紹了錢納利筆下澳門大堂區一帶的風光。這次我們繼續追蹤他的藝術地圖,從媽閣漫步至南灣,一起穿越回到19世紀,探索他留下的豐富藝術印記,觀賞他那獨特的觀察力與細膩的筆觸,感受他的作品蘊含的詩意。
“焦點:18-19世紀中西方視覺藝術的調適”展除了展出百多幅錢納利畫派的畫作真跡,也設有互動教育區及免費派發的《錢納利的視覺詩篇》教育小冊子,目不暇給的視覺體驗讓觀眾沉浸於錢納利形充滿生命力的人文風景之中。想把錢納利如詩如畫的澳門風情作品帶回家?藝博館禮品店現正發售展覽限量文創產品,包括錢納利畫作主題的摺疊燈、微噴畫集、多層文件夾、套裝便利貼、明信片等。在此特別推介大家踴躍參加“焦點來挑戰”“焦點印象”“繽紛焦點”等有獎活動,凡分享參觀體驗的觀眾即有機會免費獲得以上文創產品,不容錯過。詳情留意以下活動連結。

錢納利的城市速寫是富詩意的澳門視覺記錄。在澳門的二十多年裡,錢納利運用鉛筆、鋼筆、墨水以至烏賊液等各類工具,以速寫的方式生動地記錄了19 世紀澳門及珠江口的中西建築、漁村風景及日常生活場景,且彙集成冊,作為其創作素材。

澳門媽祖閣外景
1833 年10 月30 日
香港藝術館藏
媽閣古廟(媽祖閣)位於漁船聚集的內港岸邊,廟外的空地是漁民休憩之處。畫中古廟外圍與廟前的漁民置於運筆相對豪邁和寫意的樹蔭之下,令本來平靜的畫面倍添動感。錢納利畢生創作了大量的鉛筆素描畫,並以速記文字加上註釋。這些寫生作品和手稿供他揣摩之用,成為之後其他創作的藍本。

媽閣廟

澳門主教山風光
1830 年代
香港藝術館藏
錢納利在濠江的居所(鵝眉街八號)距離西望洋山不遠,故經常會到這一帶寫生。西望洋山又稱主教山,山上白色建築物是西望洋聖堂。教堂由聖奧斯定會士建於1622年,曾經幾次重建,1935年與主教私邸一同擴建為現時規模。

主教山

從竹仔室炮臺眺望東望洋山
1825‒1852 年
澳門博物館藏
近景為西望洋炮台,華人稱西望洋山為竹仔室山,故又稱竹仔室炮台,約於1626年建成。1890年,炮台原址被改建為峰景酒店之一部分。在1999年酒店停業後,現成為葡萄牙駐澳門總領事官邸。遠處可見到東望洋山上的炮台和聖母雪地殿教堂。

從竹仔室炮臺
(今葡萄牙總領事官邸)

律勞卑勳爵的房子及西望
洋山
1825‒1852 年
澳門博物館藏
錢納利僑居澳門期間,描繪了不少當地沿海風景的作品,當中澳門南灣是他喜愛取景的地方,灣邊拍岸波浪、富商宅第、靠岸的漁船、漁民作業的情景,無不成為他的創作題材。
此畫是從英國第一任駐華商務監督律勞卑的房子向西南方遠眺,遠處的西望洋山上,豎立着西望洋聖堂,是澳門重要地標之一。

南灣

澳門十六柱
1835 年
澳門博物館藏
位於風順堂街門前有十六柱裝飾之洋房,爲英國東方印度公司澳門支行之故址。錢納利住在鵝眉街,與此處一步之遙,時常在這裡寫生。

風順堂街(慈幼中學)

聖老楞佐堂塔樓石階
1832 年10 月8 日
澳門博物館藏
錢納利所畫的聖老楞佐堂,相信是由時任澳門主教施利華(Marcelino José da Silva)在1801年到1803年重建教堂後的模樣。當時歐洲教堂建築常用巴洛克(Baroque)建築風格,從畫中也可看到該建築風格的元素。此外,畫中也可見到中式瓦面坡屋頂被應用到西式建築當中,反映中西混合的建築特色,形成了澳門普遍卻獨特的建築風格。
教堂外的平臺上現存的石造十字架,其底座刻著“INRI 1627 e 1811”,在1844年至1846年教堂再次大規模重建時被保存下來,相信其與畫中所見相同。

聖老楞佐堂

進入聖若瑟修院和教堂的入口
1825‒1852 年
澳門博物館藏
聖若瑟修院落成於1758年,1762年關閉,1800年又作為皇家學院重新運作。該院兼收中葡學生教授葡語、拉丁語、算術、修辭、哲學神學等課程傳播科學和文化知識。

聖若瑟修院(聖若瑟教區中學入口)

通往聖方濟各修院
1831 年6 月24 日
澳門博物館藏
錢納利喜好以不同的角度或相異的表現方式去呈現某一個地方的景觀。他筆下的《聖方濟各修院》,更引人注目的還是位於前景的聖嘉辣女修院的入口。 右後方才是“聖方濟各教堂”。這是錢納利向這一南灣的起始之處行走時所見景致。其上有速記寫著:“1831年6月24日”。

家辣堂街(朝加思欄方向)

南灣的建築物
1836 年
紙本鉛筆
澳門博物館藏
錢納利把祖父和父親傳授的葛內速記法(Gurney System)活用在速寫之中,作為日後著手繪畫水彩或油畫時之參考。依據其速記內容可以推斷其作畫時間、地點、作畫動機等。
在這幅作品中,錢納利的視點在聖方濟各修院(今加思欄)附近,畫面上方以速記寫下南灣某些重要建築以及外國商人的居所。這些細節讓觀者對當時作為商業活動中心的南灣有更直觀的了解。

錢納利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精彩的速寫、水彩及油畫作品,刻劃了當時澳門及鄰近地區的生活痕跡和風土人情,同時也記錄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歡迎你參照以下這張藝術地圖,重遊錢納利的藝術足跡,感受他那“詩人的鑑賞力”。

地圖詳見【《錢納利的視覺詩篇》教育小冊子】(請複製至瀏覽器打開): https://www.mam.gov.mo/cn/download/353.pdf

在攝影術尚未普及的時代,錢納利以街道建築為主題的速寫,為當時的澳門城市景觀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記錄。錢納利筆下的澳門建築物,不少在作畫後不久就被拆毁或徹底改建。透過他的藝術筆跡,我們可以欣賞到19 世紀的南灣和內港的城市風光。

來參觀焦點:18-19世紀中西方視覺藝術的調適展,不但能欣賞到錢納利的精彩作品,更可參加推廣活動,免費獲取紀念品。
“焦點”印象 好物尊享
展場設有套色錢納利“蜑家女”紀念卡互動區,特製卡片每日限量派發,利用多款套色圖章即可為卡片上的“蜑家女”添色,在社交媒體分享作品更可參加“焦點印象”,換取錢納利畫作主題的多層文件夾、套裝便利貼。

“焦點”來挑戰 分享見好禮
挑戰你的創意,分享你的視角!只需在社交媒體曬出你的“焦點”展覽心得,揭秘那些讓你眼前一亮的展品,讓更多人感受藝術的魅力。一旦你的貼文獲得50+個讚,驚喜好禮即刻解鎖,有機會獲得 “錢納利畫作摺疊燈”或“澳門藝術博物館館藏系列藝術微噴畫集”其中一款禮品,讓藝術之光點亮你的生活每個角落!

推廣活動獎品豐富,不容錯過!
【“焦點”來挑戰 分享見好禮】www.mam.gov.mo/cn/detail/1497
【“焦點”印象 好物尊享】www.mam.gov.mo/cn/detail/1496
【繽紛“焦點” 參觀有禮】www.mam.gov.mo/cn/detail/1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