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佛山石灣陶藝,以斑斕色釉與傳神陶塑著稱,尤以形神兼備的“石灣公仔”聞名,深具嶺南生活趣味與藝術品格。成就此藝,關鍵在傳統裝窯和燒製技藝。
石灣龍窯,斜臥如龍,自宋沿用至今。其容量大、產量高,靠師傅精妙掌控:裝窯依胎釉特性來分佈區段和疏密,調節投放柴量和頻率來駕馭窯溫與氣流。一窯之內,竟能同時燒出氧化、還原乃至奇幻“窯變”多種釉色,造就石灣陶繽紛絢麗的關鍵。
“器上諸色,必出火而後定”,龍窯的裝窯和燒製技藝,是土與火昇華的智慧結晶,鮮活地“燃”續石灣陶藝的生命力。

石灣龍窯是中國陶業先輩的智慧創造,借助龍窯的火焰使泥土昇華為精美的陶器工藝品。現在就來看看龍窯柴燒技藝是怎麼回事。

石灣使用龍窯燒製陶器,已有五百多年歷史,至今仍使用龍窯燒製陶藝作品。石灣尚存最古老的龍窯是建於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並且一直使用至今的“南風灶”,它是石灣陶瓷技術史上的重大革新的活標本。石灣人舊稱窯為“灶”,認為陶窯和做飯用的灶頭一樣重要。
傳統石灣龍窯的燒窯過程
石灣龍窯柴燒技藝是一門憑經驗傳遞的技藝。傳統石灣龍窯的燒製過程,包括裝匣、裝灶、塞灶口、點火及擠火、上火及燒灶、開灶、執灶肚等步驟。

1 . 裝匣
匣砵,石灣人稱為皮冚,內裝小型陶塑,裝灶時可以堆疊,燒窯時可保護作品,不被柴灰及窯汗所污染。將精製泥塑作品裝入匣砵,送進窯門,便可進行裝窯。

2 . 裝灶
將匣砵及大件泥塑作品,通過窯身側面的窯門及窯尾進入窯肚內裝窯。窯底為斜坡,有厚粗沙層以穩定匣砵的垂直堆疊擺放。

3. 塞灶口
完成裝灶後將側面窯門及窯尾用耐火磚封閉,窯尾內部有排煙孔通往煙囪,使窯肚內煙火上升後可以順利經煙囪排出。

4 . 點火及擠火
在窯頭兩爐口處點燃木柴,開始進行燒窯,再投入較粗之木柴,對窯內的陶器進行升溫預燒。

5. 上火及燒灶
待窯頭升溫預燒達到一定程度後,窯頭爐口停止投入木柴,改在緊貼窯頭的第一排窯背火眼開始,由下至上逐排火眼投入細木柴,對窯內進行逐段增溫終燒直至窯尾,整個燒窯過程結束。

6 . 開灶
結束燒窯後,需一天時間自然降溫,再拆開各個側面窯門及窯尾,將已經燒成的陶器從窯內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