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信仰習俗源遠流長,是澳門流傳最久、影響最大的中華民俗活動。媽閣廟是本地信眾們祀奉媽祖的明證,原稱媽祖閣,亦叫天后廟。
媽閣廟由於歷史悠久,且位於進出澳門內港必經之處,故數百年來一直是中西及本澳畫家偏愛的描繪對象。從媽閣廟內外的真實情景、節慶活動乃至周邊市民的生活情況,不同時期的畫家們,都以當時流行的媒材形式,如古地圖、素描、地誌畫、版畫、水彩畫及油畫等,為它作過細膩的描繪,給我們留下了有跡可尋的圖像記憶。
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貢獻的傳教士利瑪竇在1582年來到澳門,他曾在其著作《利瑪竇札記》中提到媽閣廟的早期情況,加上廟內的石刻記載,可見媽閣廟建於明朝。它是澳門首座廟宇,具重要的歷史價值,於2005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14年,“媽祖信俗”則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現存的歷史繪畫中,可以發現二百年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對媽閣廟皆情有獨鍾,如19世紀時期曾旅居澳門的英國畫家錢納利、法國畫家奧古斯特‧博爾傑、英國人托馬斯‧屈臣醫生,以及出生於澳門的畢士達,他們用色彩融和、明快俐落的筆觸記錄了昔日媽閣廟的形貌及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至今,我們可從這些畫家、攝影工作者們的作品中,窺見天后誕酬神演戲的景象和廟宇周圍人群的活動,感受媽閣廟的宗教魅力和民俗風情,使我們對當時人們的生活有更多認識,也可了解古今中外的藝術家如何通過他們的藝術觸覺來呈現本澳的媽祖信俗以及不同時代的媽閣廟。
無論是媽閣廟或是媽祖信俗,都是澳門珍貴的文化遺產,其錯落有致的廟宇建築、樸實清雅的裝飾藝術,以及內涵豐富的信俗,是藝術家靈感的泉源。澳門藝術博物館保存及展示這些描繪“媽閣廟”的圖像,藉著藝術作品傳達藝術家的人文關懷,也喚起社會大眾對文化遺產的熱愛和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