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續石灣陶藝的生命力——龍窯燒製技藝

廣東佛山石灣鎮的製陶史源遠流長,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加上強烈的廣東地方色彩,形成其有別於中國其他地區的獨特藝術風格,尤以色彩斑斕的色釉技術以及傳神的人物陶塑著稱。在石灣生產的人物陶塑、動物陶塑、器皿、瓦脊各類製品中,以千人千面、形神兼備的“石灣公仔”最具代表性,兼有廣東地區的生活趣味和獨樹一幟的藝術品位,對嶺南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出色的石灣陶塑工藝亦要配搭優秀的燒製技術,才能相得益彰。石灣古代燒製陶器以龍窯為主,龍窯形成於宋代,繁榮於明清,至今仍流傳使用。龍窯以斜臥似龍而得名,一般依山坡或土堆傾斜而建,築成隧道形窯爐,方便燒製時順應火勢。傳統龍窯的特點是容量大,產量高,燒成後降溫快,燒窯的輪換時間較短,非常適合傳統石灣陶器的大量生產。龍窯師傅技藝的高低決定了燒成作品的精劣、窯變效果的好壞,他們按照不同胚胎、釉料的要求,通過窯內各區段不同疏密的裝窯方式,以及各區段投放木柴的數量及頻率,來控制龍窯內的窯溫及氣流,以達到一窯內同時燒製氧化、還原或窯變多種釉色的目的。所謂“器上諸色,必出火而後定”,石灣龍窯的裝窯和燒製技藝,為石灣陶器創造出絢麗繽紛的各種色釉提供了技術條件。

石灣陶器是土與火結合的藝術,石灣龍窯是中國陶業先輩的智慧創造,借助龍窯的火焰使泥土昇華為精美的陶器工藝品。現在就來看看龍窯柴燒技藝是怎麼回事。

從現在的考古發掘資料來看,石灣的龍窯最早出現在北宋時期。明代承襲宋元的龍窯,但在窯的結構、裝窯和煅燒等方面進行了探索改革,把原來設在窯壁兩旁的火眼改在窯拱背上,並增加為每行五個,為龍窯後來的定型。石灣尚存最古老的龍窯是建於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並且一直使用至今的“南風灶”,它是石灣陶瓷技術史上的重大革新的活標本。石灣人舊稱窯為“灶”,認為陶窯和做飯用的灶頭一樣重要。

img 2005

傳統龍窯燒窯原理

傳統龍窯分窯頭、窯肚、窯尾三部分。兩端細,中間大,下段陡,尾段緩,構造利於溫度的升降和氣氛的控制。窯頭設火膛,窯肚拱頂成弧形,窯背有多排投柴孔(火眼),窯壁有用於卸坯件或成品的窯門,窯尾有煙囪。從窯頭火膛加木柴點火後,煙火由火膛經窯肚,將窯內陶器預熱後上升至窯尾,經排煙孔從煙囪排出,同時對爐口及火眼構成抽入空氣的吸力窯工隨後在窯背依照由下至上的順序逐排火眼投入細木柴作為燃料,對窯內進行逐段增溫至燒成。“燒成帶”會隨著逐排投柴的程序往窯尾方向上移,所以當某一區段陶器燒成時,下段的陶器開始冷卻,上段的陶器卻開始了預燒。整個燒窯過程直至窯尾增溫燒成後冷卻才結束。

img 2006

窯背投柴控溫

窯工在窯背投柴孔投入細木柴燒窯,煙火上升由煙囪排出,在窯肚內產生負壓抽力,會令整條龍窯的投柴孔及爐口不斷吸入空氣,幫助燃燒。窯工須利用爐口及投柴孔蓋子的打開或關閉,控制空氣被吸入窯內的位置及份量,並配合投柴速度,以控制燒窯所需的窯火溫度及窯內氣氛。燒製過程中“睇火”的燒窯師傅無時無刻憑一雙“金睛火眼”對窯內焰色的觀察來判斷窯內溫度,以確保整窯陶器能夠成功燒製。img 2007

裝窯疏鬆或密集產生窯內氣氛變化

不同的陶瓷釉料,須要在特定的還原氣氛或氧化氣氛內燒成。窯工可按匣砵裝窯堆疊的疏密,控制氣流強弱令煅燒氣氛發生變化,形成窯內高溫狀態下的還原或氧化氣氛,加上用劈細的松柴為燃料,一根根往火眼裡投放,就能控制窯温的上升至所需的燒成溫度,亦能在同一窯中造成不同氣氛,達到燒製理想釉色的效果。

img 2008

 

燒製過程分為還原氣氛和氧化氣氛

窯內氣氛的變化會使窯內不同區域的陶器形成不同的釉色和藝術效果。

氧化氣氛:窯內柴火在充足空氣下燃燒,柴火達到燒成溫度時,窯內環境中仍有多餘的氧氣,令陶瓷胎釉產生氧化效果。

還原氣氛:窯內柴火在缺乏空氣下燃燒,在達到燒成溫度時,窯內柴火高溫缺氧燃燒,會在陶瓷胎釉中吸取氧,令陶瓷胎釉產生脫氧還原效果。

img 2009

傳統石灣龍窯的燒窯過程

石灣龍窯柴燒技藝是一門憑經驗傳遞的技藝。傳統石灣龍窯的燒製過程,包括裝匣、裝灶、塞灶口、點火及擠火、上火及燒灶、開灶、執灶肚等步驟。

1 . 裝匣

匣砵,石灣人稱為皮冚,內裝小型陶塑,裝灶時可以堆疊,燒窯時可保護作品,不被柴灰及窯汗所污染。將精製泥塑作品裝入匣砵,送進窯門,便可進行裝窯。

img 2010

 

2 . 裝灶

將匣砵及大件泥塑作品,通過窯身側面的窯門及窯尾進入窯肚內裝窯。窯底為斜坡,有厚粗沙層以穩定匣砵的垂直堆疊擺放。

img 2011

3.  塞灶口

完成裝灶後將側面窯門及窯尾用耐火磚封閉,窯尾內部有排煙孔通往煙囪,使窯肚內煙火上升後可以順利經煙囪排出。

img 2012

4 .  點火及擠火

在窯頭兩爐口處點燃木柴,開始進行燒窯,再投入較粗之木柴,對窯內的陶器進行升溫預燒。

img 2013

 

5.   上火及燒灶

待窯頭升溫預燒達到一定程度後,窯頭爐口停止投入木柴,改在緊貼窯頭的第一排窯背火眼開始,由下至上逐排火眼投入細木柴,對窯內進行逐段增溫終燒直至窯尾,整個燒窯過程結束。

img 2014

6 .  開灶

結束燒窯後,需一天時間自然降溫,再拆開各個側面窯門及窯尾,將已經燒成的陶器從窯內搬出。

img 2015

7 .  執灶肚

用疏齒耙對窯底沙層進行梳理,使窯底的沙層厚度保持均勻,下次裝窯時匣砵可以在斜坡上平穩擺放。

img 2016

 

石灣從唐、宋時期開始燒製陶器,至明、清形成大規模專業化生產,成為著名的南國陶都。石灣窯的生產至今未嘗停止,其產品家傳戶曉,而且遠銷東南亞各國、阿拉伯半島周圍和東非沿岸地區。石灣龍窯見證了石灣陶瓷由明、清發展至近代的高峰,以及其產品所表現的風俗習慣、社會風尚、審美情趣等。

釉色豐富多變、地方風格強烈的的石灣陶瓷,實在值得細味。澳門藝術博物館現正舉辦“藝博館藏石灣陶瓷展”,展出館藏清代至近代石灣大師人物陶塑作品33件套,從不同時期的大師作品中,精選有代表性的人物陶塑,展示出各階段石灣人物陶塑的藝術特點,對於觀眾瞭解石灣人物陶塑的發展軌跡,提供了清晰的脈絡。

 

藝博館藏石灣陶瓷展

展期:即日起至13/11/2022

展覽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四樓

開放時間:上午10至下午7時(下午6時30分後停止入場),逢周一休館公眾假期照常開放

門票:免費入場

查詢:(853)8791 9814

網址: www.MAM.gov.mo

為配合防疫工作,參觀之市民必須佩戴自備口罩、接受體溫探測,掃描行程記錄的場所二維碼(簡稱場所碼)及出示健康碼,有關活動亦將按衛生部門的防疫指引作出安排,並採取相應的防疫措施。

img 2017


熱門文章

1
導賞及參觀服務

2
2023發現小小藝術家

3
館藏圖像及其相關資訊

4
捐贈

5
藝術零界限──系列少兒工作坊 (2023年4 - 6月)

6
【探索饒宗頤學藝館:周日親子藝遊──墨韻荷風】

7
高劍父的草書《雪中曉發》及關山月的《風雨歸舟》

8
新入藏作品

9
藝術零界限──系列少兒工作坊(2024年 4-6月)

10
藝術零界限──系列少兒工作坊(2022年10-12月)

11
藝術零界限──系列少兒工作坊(2022年4 - 6月)

12
2022青少年藝力計劃

13
“閱世遺情” 線上系列講座

14
發現宏空之美──攝影工作坊

15
“一孖”藝術小組:夢之寓言’巡校講座

16
一眼千年 你可能錯過了的扎什倫布寺珍藏

17
周日親子藝遊:吉祥殊勝——故宮與扎什倫布寺珍藏文物展

18
粵港澳青年故宮實習計劃 2023 結業禮今(25日)在京舉行

19
吉祥珍品見八寶 扎西德勒迎好運

20
元宵好去處 細味陸昌筆下的春意與團圓

21
猜猜謎、尋尋寶——收下五彩牆傳遞的祝福(三)

22
猜猜謎、尋尋寶——收下五彩牆傳遞的祝福(二)

23
猜猜謎、尋尋寶——收下五彩牆傳遞的祝福(五)

24
猜猜謎、尋尋寶——收下五彩牆傳遞的祝福(四)

25
藝術零界限──系列少兒工作坊(2025年 4-6月)

26
藝術零界限──系列少兒工作坊(2024年10 -11月)

27
“閱世遺情” 線上系列講座

28
周日親子藝遊:天下明德——故宮博物院重華宮主題展

29
周日親子藝遊:吉金耀華——青銅器工作坊

30
“天下明德——故宮博物院重華宮主題展” 教育遊戲紙 "寶座陳設找找看"答案

31
“天下明德——故宮博物院重華宮主題展” 教育遊戲紙

32
造化在手——故宮、上博珍藏惲壽平書畫特展

33
澳門國際兒童藝術節工作坊

34

35
賀歲迎祥——紫禁城裡的春節文化

36
舊學新知──馬國權書法篆刻集

37
濠江影像:澳門藝術博物館館藏系列

38
瞬間五十年──澳門攝影學會紀實半世紀

39
歷史繪畫:澳門藝術博物館館藏系列

40
夏日親子藝遊

41
巨匠心影──畢加索版畫 (平裝)

42
夏日親子藝遊

43
閱世遺情──澳門藝術博物館藏濠江風物建築繪畫展

44
海國波瀾──十駿犬圖

45
梁披雲書法集

46
藝術零界限──系列少兒工作坊 (2023年10 - 12月)

47
感性軌跡:時空運轉的心靈描繪──夏慕耕素描作品

48
2022澳門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

49
墨西哥文化人造像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