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博館的館藏中,不但有名聞遐邇的石灣陶瓷系列,珍貴的歷史繪畫,近現代澳門藝術家的藝術創作也是重要的一環。現正展出的“澳門現代風前奏"展,以澳門美術的人和事為主軸,以藝博館館藏為主,輔以借展作品,梳理澳門近現代藝術發展脈絡。展覽共四個單元,將分四期一一介紹,讓大家發掘不同繪畫藝術作品之間的相互關聯以及各自的獨特性,一窺昔日眾多畫家匯聚澳門藝術舞臺所展現的時代丰采。
第一單元展出20 世紀上半葉活動躍於澳門的中西畫家的60 件作品,呈現了在資源匱乏的年代,藝術家努力從印象派、野獸派、抽象派等畫風中汲取養分,有些作品也清晰的呈現了前輩藝術家探索求新的嘗試。
展覽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三樓
展覽日期:2022年9月9日 至2023年5月7日
開放時間:上午10至下午7時(下午6時30分後停止入場),逢周一休館公眾假期照常開放
門 票:免費入場
查 詢:(853)8791 9814

【折衷派思潮引入】
20 世紀始,寓居澳門的中西畫家日益增多,故此,“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藝術思潮逐漸在澳門興起,也為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洋畫及西方現代主義藝術風格的融合奠定了基礎,開啟了澳門近代美術史以融匯中西為特點的新篇章。
鄭褧裳
夏日小息
設色紙本立軸
1945
135.5 x 71 cm

有不少內地的收藏家、畫家及學校移居處於嶺南文化圈的澳門,澳門的開放性使其美術活動日益繁榮。如嶺南畫派的創始人之一高劍父(1879 - 1951)在澳門“格致書院”求學時,曾跟隨法國傳教士麥拉學習素描,並在實踐中追求中國傳統美學意境與西方視覺形象的結合。而“折衷中西”的思潮也對多位曾研學西洋油畫的中國畫畫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畢業於“廣州市立美術學校”西洋畫科的司徒奇(1904 - 1997)以及關萬里(1912 - 1983) 等。還有, 中國第一所國立美術學校——“北京美術學校”的首任校長鄭褧裳(1883 -1959)也是“融匯中西”的實踐者。
司徒奇
水鳥
水墨紙本扇頁
1955
17 x 49 cm

【1908 年的澳門慈善賣物會,見澳門開放包容之風】
習俗相承的珠江三角洲城鎮居民往來澳門,這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幾乎是常態。1908 年6 月廣東暴雨,廣州《時事畫報》同人發起美術賑災展覽會,後在廣州、香港和澳門舉辦“廣東賣物賑災會”。澳門的賣物賑災會中就有澳門“灌根學堂”主事者陳子褒的書法、廣州“嶺南學堂”司徒衛(1890 - 1961)的鉛筆畫、意大利博勒熹鐸的油畫等。反映了當時澳門及廣東畫家共聚一堂積極參與慈善活動,也呈現出澳門開放和包容的社會面貌。
恩尼奧.博勒熹鐸
背孩子的婦人
布本油畫
二十世紀初
117 x 83 cm

【桑拜奧把印象派畫風帶入澳門】
1936 年 至 1937 年 旅 居 澳 門 的 葡 萄牙畫家福斯托‧ 桑拜奧(Fausto Sampaio, 1893 - 1956)首次把印象派畫風帶到澳門。
福斯托.桑拜奧
印度達曼婦人布本油畫
1944
79 x 64 cm

【路易士‧ 迪美師承史密羅夫】
俄羅斯建築師、畫家史密羅夫(George Vitalievich Smirnoff,1903 - 1947)在停留澳門的一年多時間裡憑藉對空間及光影變化的敏銳感受,用簡約的筆觸和清新的色彩記錄了澳門的秀美風光。
喬治.史密羅夫
月光
木板油畫
1944
45.3 x 55.2 cm

【路易士‧ 迪美師承史密羅夫】
自小酷愛繪畫的路易士‧ 迪美(Luís Demée,1928—2014)師承史密羅夫,年輕時的迪美,已有意識地在作品中嘗試平面化的抽象構圖,且鼓勵和指導堂弟戴多富(Adolfo C. Demée,1935–2008)習畫,並時常和戴多富、杜連玉、施偉狄(Emílio Cervantes Junior,1931—2017) 一起畫畫或結伴寫生。
路易士.迪美
一九四五年的澳門風貌
紙本鉛筆、水彩
1945
24.9 x 34.9 cm

杜連玉係澳門二十世紀著名藝術家。雖爲土生,但與華人藝術家有密切交往,一生崇尚自然,後期風格逐漸趨向自由。
杜連玉
澳門帆船
紙本水彩
1963
38.4 x 29.2 cm

“澳門現代風前奏"展,透過60位藝術家、逾150件風格多樣的作品,展示澳門畫家或與澳門有重要往來的畫家從20世紀初至1986年之間在西畫創作領域的探索歷程。展品以油畫為主,輔以水彩、素描和雕塑,以澳門美術的人和事為主軸,貫穿各年代的重要藝術社團、藝術家及其弟子們的藝術經歷,引領觀眾回顧這段充滿浪漫主義情懷的澳門現代美術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