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鍾愛藝術
藝術專業本科生
3月19日早上
藝博館
意想不到遇見他們
7位畫家追憶少年時跟隨名師習畫往事
聽著師生間曾經的言傳
猶如活現眼前的身教
欣賞著師生們同置展廳“畫室”的作品
那種對藝術的熱愛、堅持與傳承教她敬重、感動
那份師生間的關愛燃起她對藝術的赤誠
堅定了她學好藝術、延續藝術教育的心
澳門現代風……繼續吹
#澳門現代風前奏 #語音導賞 #手語導賞
#澳門藝術博物館 #藝術周末2023 #博物館遇見
***************
澳門現代風前奏
展覽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三樓
展覽日期:即日起 至2023年6月11日
開放時間:上午10至下午7時(下午6時30分後停止入場),逢周一休館公眾假期照常開放
門 票:免費入場
查 詢:(853)8791 9814
展覽簡介:/cn/exhibition/656
語音導賞:https://reurl.cc/mlkYzA
手語導賞:https://reurl.cc/qkKYop

真的意想不到,在藝博館遇見眾多本澳藝術家,這張活動前合照彌足珍貴。

藝博館“澳門現代風前奏”策展人吳方洲介紹了今次“言傳身教”導賞活動,特別請來了多位參展藝術家邵燕樑、吳衛堅、蘇鑑良、黃肖萍、梁煜輝、陳美儀、姚豐等,幾位當年的“學生”(現在已是鼎鼎大名的畫家了)分享過往與前輩畫家譚智生、甘長齡、陳學書及趙偉夫等良師們共度畫室時光的點滴。

第一位介紹的是譚智生先生,他歷任多間學校的美術教席,油畫、水彩及雕塑樣樣皆精,並開設智生畫室,桃李滿門。他借鑒古今中外藝術巨匠的作品精華,以大自然爲師,走遍澳門的每一個角落寫生,每次總有一批學生跟隨。他堅持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及表現生活的本來面貌,充滿人文關懷。
他的作品《連理樹》畫面帶有後印象派的特點,顔色豐富,多變化,畫面充滿張力。陽光與樹蔭的光影對比,讓我們看到自然且獨特的景觀。
_____
譚智生
連理樹
布本油畫
1960年代
55 x 80 cm
趙維富藏

邵燕樑先生介紹了譚智生老師以粗獷筆觸作畫的特色,並憶述當年跟隨老師學習的趣事,譚先生熱心教育,鼓勵學生要走出自己的藝術之路﹔也不時為學生親自下廚,其中一道 “狗仔鴨”令學生們回味至今。

當年學生現今已自成一家。
此畫表現的是路環7號碼頭,每一部分都被細緻刻畫。飽經風霜的救生圈、滅火筒上的説明指引,頗具歲月痕跡的船艙,這些體現了作者細膩的筆觸與處理細節的嚴謹。
_____
邵燕樑
有備無患
布本油畫
1982
49 x 74cm
作者藏

第二位介紹的是甘長齡先生,他曾開辦“澳門美術學院”授課,後在關前正街設立畫室,甘氏鼓勵學生自由創作。授畫時,甘氏不指定學生的畫題,學生可以參考其構圖,更可自創。未完成前,甘氏絕不左右其思緒。交卷時,除獲得稱讚外,還有改善的建議。
_____
甘長齡
澳門街景
紙本水彩
1970
48.2 x 36.3 cm
澳門藝術博物館藏

吳衛堅先生訴說跟隨甘長齡先生學藝的緣起,由甘老師喜愛的菊花(也是吳先生未來交的 “學費”)說起,憶及圍在老師畫桌邊看邊學,到最後未能收集老師畫作的憾事,種種畫面活靈活現,情之深切,在場聽眾無不動容。

作為甘長齡先生的高足,吳衛堅的畫作在是次畫展與老師作品相鄰,可謂不負先生之教導與厚愛。
_____
吳衛堅
炊煙
布本油畫
1980
56 x 71 cm
澳門藝術博物館藏

第三位介紹的是黃配江先生,藝博館策展人吳方洲先生特別提到黃配江先生在澳門抽象畫發展的貢獻,為澳門帶來了一抹別具色彩的抽象風景。
黃配江生於澳門,二十歲起長居香港,桃李滿門。作品吸收了東西方繪畫美學的精粹,創立了充滿實驗意味的“九宮八卦”畫法,應用現代主義的幾何抽象理念,前輩畫家潘筱瑛對此甚有興趣,上世紀70年代初起向黃氏問畫,而黃氏亦以立體派似的素描和觀感分色技法傾囊相授。成就“向畫壇年少者學習”的雅事,潘黃於1985年在澳門賈梅士博物院舉行雙人展。
_____
黃配江
風景
紙本素描
1985
54.5 x 79 cm
澳門藝術博物館藏

第四位介紹的是陳學書先生。他在意大利有甚高知名度,後來執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於1971年由北京移居澳門,並在南灣金來大廈設立畫室。“澳門美術協會”獲悉他的到來,曾請其主持講座和培訓班,由此,他向不少澳門美術愛好者傳授了高水平的藝術知識。賴樹仁、蘇鑑良、楊潤鴻、潘筱瑛、黃金、司徒乃鍾、梁超嶽、黃肖萍等均為其學生。
《意大利少女》這幅畫中,左例側的女子屈膝而坐,雙手繞臂,她身穿黑色衣裙,面露悲傷。畫中掉落的墻漆,隨意擺放的茅草則體現了物資匱乏的生活環境。通過三一構圖和對光影的精準掌控,畫面的空間感具有衝擊力,突出了畫中女性寂寥的氛圍。
_____
陳學書
意大利少女
木板油畫
1980 - 1983
60 x 78 cm
蘇鑑良藏

蘇鑑良先生感謝恩師陳學書先生為他打下紮實的油畫基礎,他特別以陳先生著名畫作《意大利少女》為例,分享意大利畫家喜歡使用深沉的色調作為背景,以便運用光線來突出畫中主題。

蘇鑑良的畫作承繼了陳學書先生的意大利風格,素描和油畫功底紮實,加上師從書法家林近,在選材、構圖及意境上顯露出一種融會中西的境界。
_____
蘇鑑良
靜物寫生
布本油畫
1980
56 x 30 cm
作者藏

黃肖萍女士,從小立志成為畫家,年少時跟隨譚智生先生學畫畫,為遠赴法國巴黎學藝作好準備,黃肖萍堅持每周乘船往港(當時一程船就要三小時)隨晚年長居香港的陳學書先生學習油畫和人像寫生,成為陳學書先生最後一位的澳門學生。黃肖萍表示感謝陳先生的悉心指導,習得紮實的油畫基礎,最後方能順利考進法國里昂國立藝術學院。

最後一位介紹的是以繪畫為平生嗜好的趙偉夫先生,除精通油畫和水彩,也擅中國書畫。約於1953年起居於“鄭家大屋”之“文昌廳”,故趙氏稱之為“文昌硯室”,它就是其授徒時期的“赤瓦堂”的前身。
_____
趙偉夫
待哺
布本油畫
1959
85 x 62 cm
趙維富藏

梁煜輝,同樣居於“鄭家大屋”且時常觀摩趙偉夫先生寫生,成為“赤瓦堂”的最早弟子。他分享道趙先生的畫每每充滿人文關懷,以其作品《待哺》為例,趙先生描繪出饒富意味的等待,反映出一種底下階層莫名的無奈,觀者彷彿能感受到嬰孩竭力的哭聲和女子不忍的沉默, 不禁對她們的困境關心起來。

師承趙偉夫的梁煜輝善於寫生,以油畫記下了不少“鄭家大屋”周邊永不回來的人文風景。
_____
梁煜輝
午後亞婆井
布本油畫
1979
51 x 40.5 cm
作者藏

陳美儀女士,在“赤瓦堂” 跟從趙偉夫先生接受藝術啟蒙,學習素描、水彩、油畫及國畫,談起過往經常跟隨趙老師四出寫生作畫的美好日子,至今仍然津津樂道。

陳美儀尤愛油畫寫生,善於以多變的筆觸記下小城獨有的景致。
_____
陳美儀
鄭家大屋
布本油畫
1976
31 x 37 cm
作者藏

來到最後一站了,多位畫家生動有趣地憶念與老師相處的點滴,讓她了解到澳門現代藝術的傳承,明白到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前輩畫家除了創作,同時不忘設立畫室開班授徒,言傳身教,為澳門培育了不少繪畫後起之秀。不盡相同的藝術理念或繪畫風格在師徒間傳授和繼承。不少當年的後起之秀現今已成為藝術家,也在開班授徒,澳門藝術也得以薪火相傳。
難得的時刻,來一張“現代風”大合照吧!

正是依依不捨之際,來了最後“驚喜”!及時趕到的姚豐先生為大家介紹他跟隨譚智生先生習畫的逸事,到戶外寫生,在畫室鍛鍊,更不時品嘗到老師的廚藝,真的回味無窮。

姚豐,先後師從澳門名畫家梁惠民、陸昌、譚智生、關萬里等人,以及中國嶺南畫派畫家何磊和著名水彩畫大師王肇民,多年來創作甚豐,善於以水彩速寫,寫實地描繪諸如“老澳門”的名勝古跡和橫街窄巷,也有對中國和外國的山川風物有寫意的描繪,以獨特的審美視角,把美好的城市記憶留住,表達了作者濃厚的鄉土情懷。
_____
姚豐
漓江風貌
布本油畫
1981
44 x 68 cm
作者藏

別出心裁的一次館慶活動,讓她難得的在藝博館遇見多位澳門藝術家,透過他們憶述與老師們的相處相知,緬懷前輩藝術家們的言傳身教,場面真摯感人。澳門前輩畫家對藝術的執著和扶掖後輩的奉獻精神值得敬佩,參與這次活動後,堅定了她從藝志向與未來從事藝術教育工作的理想。

“澳門現代風前奏"展,透過60位藝術家、逾150件風格多樣的作品,展示澳門畫家或與澳門有重要往來的畫家從20世紀初至1986年之前在西畫創作領域的探索歷程。
上世紀下半葉始,譚智生、甘長齡、陳學書、趙偉夫及黃配江等前輩畫家除了創作,同時設畫室開班授徒,言傳身教,為澳門培育了不少繪畫後起之秀。不盡相同的藝術理念或繪畫風格在師徒間傳授和繼承。“傳承:堅守具象和融合中西的個性”單元展出30 件澳門藝術家的油畫、素描和國畫作品,從而帶出各前輩畫家的傳承脈絡與發展歷程,並讓觀眾得以解讀澳門美術的多元格局。
展覽新設線上 “語音導賞” 和 “手語導賞”,不容錯過。
語音導賞:https://reurl.cc/mlkYzA
手語導賞:https://reurl.cc/qkKY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