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正值菊花盛開之時,故有菊花節之稱,民間素有於當天登高望遠、秋遊賞菊等傳統習俗,正在藝博館展出的“造化在手——故宮、上博珍藏惲壽平書畫特展”的逾百件真跡中便有數件惲壽平及其後學的菊花作品,“南田灌花人”惲壽平的沒骨花卉為一代之冠,所繪之花卉並非單純被動地師法造化,無論冷暖顏色的配比,還是花草間互相呼應的形態,都經過精心設計。
為了迎接重陽佳節,今日(10月22日)下午5時30分,藝博館四樓將設有“與花傳神——花藝演示”(第二場),由花藝師陳景儀以菊為花材,示範中國傳統插花,以立體感受沒骨花卉造型的視覺邏輯,不容錯過。10月23日(星期一)重九當日藝博館照常開放。九九重陽,歡迎大家親臨藝博館“欣賞菊花”及其他大師真跡。
*******************************************
焦點活動

這套冊頁是惲壽平中年的傑作,雖然按他的題跋是以臨倣古人為主,惲壽平卻在吸收古人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已經擺脫古人畫風的拘束。他熟練地運用了沒骨法,使作品的花卉造型形象更加生動,賦色濃豔,姿態優美,細節精緻。
***********
惲壽平
山水花鳥圖冊
設色或水墨紙本冊頁
清
康熙十四年乙卯(公元1675年)
第一開(繪菊花),共十開
縱27.5釐米,橫35.2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南田對花寫生是要表明其已“洗脫時徑”,並超脫物表,以筆中所繪菊花作“南山真想”之觀。惲壽平亦曾有“畫菊難,墨菊尤難”的感慨,崇尚淡雅高逸的畫面,不提倡恣肆放縱的筆墨語言。他繪畫此圖時使用了北宋畫家徐崇嗣開拓的沒骨法,用筆飄逸暢達,意境高逸,達到了“與花傳神”、形神俱佳的效果。
***********
惲壽平
雜畫圖
設色或水墨紙本冊頁
清
第四開,共十開
縱24.9釐米,橫37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南田對花寫生是要表明其已“洗脫時徑”,並超脫物表,以筆中所繪菊花作“南山真想”之觀。惲壽平亦曾有“畫菊難,墨菊尤難”的感慨,崇尚淡雅高逸的畫面,不提倡恣肆放縱的筆墨語言。他繪畫此圖時使用了北宋畫家徐崇嗣開拓的沒骨法,用筆飄逸暢達,意境高逸,達到了“與花傳神”、形神俱佳的效果。
***********
惲壽平
雜畫圖
設色或水墨紙本冊頁
清
第四開,共十開
縱24.9釐米,橫37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惲冰的這幅在筆法上沒有完全承襲惲壽平的沒骨法,而是以周之冕的“勾花點葉法”加以表現:盛開的菊花先以色線勾勒花瓣,再以紅、白、黃、紫等色填染,五彩繽紛,絢麗奪目。菊葉以花青色直接暈染,筋脈刻畫工細,自然生動。方硬的湖石以重墨勾輪廓,淡墨皴擦石面,其灑脫粗放的運筆,更加襯托出秋菊的嫵媚之姿。
***********
惲冰
南山佳色圖
設色紙本立軸
清
縱106釐米,橫54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惲蕙,生平不詳,為惲壽平後人,大約生活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全卷按季節變化由春至冬,主要以工筆淡彩依次繪杏花、蘭草、黃月季、垂絲海棠、梨花、玉蘭、石竹、牡丹、梔子、辛夷、桃花、鳶尾、粉月季、荼蘼、萱草、石榴、紅蓼、荷花、桂花、茉莉、芙蓉、菊花、牽牛、貼梗海棠、水仙、洋茶、梅花和山茶共二十八種四時花卉。畫面注重形似,多以惲壽平所創沒骨法暈染花瓣,惟菊花與梅花工寫結合,以墨筆圈線為瓣,菊蕊則以淡彩暈染。
***********
惲蕙
四時花卉圖
設色紙本手卷
清
縱30.5釐米,橫471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鄒一桂(1686—1772年),字原褒,號小山,江蘇無錫人,其妻為惲氏後人,在花卉繪製上間接地受到惲壽平的影響。圖中花、葉皆以工整細膩的沒骨法繪成,花瓣層層暈染,顏色由深至淺,自花蕊向外暈開,顯示了鄒一桂的寫實功力。
***********
鄒一桂
花卉圖
設色絹本冊頁
清
雍正十二年甲寅(公元1734年)
鄒一桂時年四十九歲
縱31.6釐米 橫27.2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造化在手——故宮、上博珍藏惲壽平書畫特展】
澳門藝術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攜手合作,舉辦“造化在手——故宮、上博珍藏惲壽平書畫特展”。展覽精心遴選故宮、上博兩家所藏惲壽平等作品180餘件,通過“南田真跡”“南田後學”“同道藝友”三部分內容集中展現惲壽平的藝術成就與其深遠影響,以冀完成藝博館“清六家”展覽之書畫藝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