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畫家惲壽平,江蘇武進人,早年工繪山水,筆墨清靈秀潔,意境蕭散幽淡。後改繪花鳥,注重寫生,開拓了沒骨花卉畫的獨特畫風。沒骨技法特點是以瀟灑秀逸的用筆直接點蘸顏色敷染成畫,講究形似,但又不以形似為滿足,有文人畫的情調、韻味。其山水畫亦有很高成就,以神韻、情趣取勝,與“四王”、吳歷並稱“清初六大家”;他又善詩文和書法,詩被譽為“毗陵六逸之冠” 。
澳門藝術博物館從2013年的“山水清暉”、2014年的“山水正宗”、2018年的“漁山春色”,已先後梳理並展出了“清初六大家”中的王鑒、王翬、王時敏、王原祁和吳歷的創作,而今年藉一代宗師惲壽平390周年誕辰之際,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辦“造化在手——故宮、上博珍藏惲壽平書畫特展”,為觀眾呈獻一場山水花鳥畫盛宴的“造化在手”正是這一系列展覽中的收官之作。
惲壽平的藝術成就在清六家中是最為全面的。是經歷了甚麼,才成就他不凡的藝術人生呢?
標準的抗清遺民世家
與“清初六大家”其他五人相比,惲壽平更具傳奇色彩。與同樣系出明代名門的王時敏、王鑑比,他更直接地投入波瀾壯闊的抗清浪潮之中;他比信仰天主教的吳歷更堅守對中華文化的精神核心;他比奉職清朝的王原祁和王翬更堅守遺民氣節。所以,惲夀平的際遇更顯命運多舛,身上也帶有更濃郁的浪漫主義精神。換言之,惲壽平是最標準的遺民畫家。
惲家本是仕人世家,但因其父本初身處明清易祚之際,作為復社要員走上了武裝抗清之路。於是惲夀平跟隨其父轉戰各地、落敗被俘,最後佯裝出家才與父團聚。這段跌宕起伏的經歷還被沈受宏寫成長詩。換作今日,到這裡的經歷已經足以拍成充滿民族主義精神的長篇電視連續劇。但他在藝術上的傳奇,還沒有正式開始……
惲壽平和父親從靈隱寺還俗後,全力投身書畫創作。父子二人在房前屋後,一邊耕種一邊作畫,怡然自樂。惲壽平終生秉持明遺民的氣節,不做官,不應科舉,不考學士,不趨權貴。那種平淡而雍容的氣息,滲透在他的每一張作品之中。
擅長山水而以花卉著稱
惲壽平早年師從堂伯父惲向學習山水畫。受晚明董其昌時代風氣的影響,他的山水畫繼承家學,以黃公望為宗,兼師南宗各家而自成面貌。根據張庚《國朝畫徵錄》,惲壽平好畫山水,力肩復古,但見到王翬後自認“材質不能出其右”,“恥為天下第二手”,所以捨山水而學花卉,獨開生面,為寫生正派。這種說法一直被後世津津樂道。但實際上,惲壽平被列入“清六家”憑的是其出眾的山水畫。所以惲壽平的山水畫並非真的不如王翬,只是王翬有名在先,要取得更大名氣的確是非常困難的。也就是說,山水畫名家林立,是競爭激烈的一片紅海;而同時代的花鳥畫只有八大山人的筆墨大寫意。在這種情況下,惲壽平的設色沒骨花卉,則是絕對的一枝獨秀,還真無人能與之平起平坐。惲壽平融古出新,再創沒骨,“為古人重開生面”,成為常州畫派的開山祖師。而且他的藝術成就在清六家中是最為全面的,詩文書畫均擅,時稱“三絕” 。
鑽研沒骨法成一代之冠
中國花鳥畫中的花卉畫,又叫做“寫生”。“沒骨”一詞最初見於宋代,不用墨筆而以彩色圖之,謂之“沒骨圖”。但真正把設色沒骨花卉推至巔峰的,正是惲壽平。事實上,他的沒骨寫生花卉廣受各階層人民的喜愛,甚至到了“家家南田,戶戶正叔”的程度,故被譽為“寫生正派”。
他透過不斷鑽研前人創作、與藝友交流以及以造化為師,不斷精進和完善自己的沒骨花卉技法。他師法北宋花鳥畫家徐崇嗣,通過對畫史的研究和藝術實踐,創造性地復原了沒骨花卉寫生這一古老的畫科。他將董其昌對山水畫追求“平淡天真”的精神融入花卉作品當中,在寫生狀物方面他吸收了宋、元、明三朝的花鳥畫家的精粹,通過研究明代沈周,唐寅等人的寫意花卉,為自身藝術實踐定下了目標,借古開今,研究新的方法。
在繪畫理念和設色技法方面,惲壽平與好友王翬的交流無疑對他裨益良多。他更在自己的宅地灌花種草,觀察自然中花卉草木的色彩和形態,並從真實的花卉蔬果取材創作,做到“信造化之在我”,師法自然,改造自然。他的創作既繼承、融合前人元素,又加進了有著自己獨特魅力的新想法,以彩筆取代墨筆直接揮抒,從而產生了一種全新的時代風格。
設色沒骨影響嶺南畫派
清末廣東畫家居廉和居巢在惲壽平的設色沒骨花卉的基礎上開創撞水和撞粉法,為嶺南畫派的奠基作出了重要貢獻。也就是說,惲壽平的餘緒在一定程度上還促進了嶺南畫派的形成。澳門以及大灣區的畫人,多多少少都會跟嶺南畫派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所以在“造化在手——故宮、上博珍藏惲壽平書畫特展”展覽中,許多觀眾會在筆墨色暈之間發現某種熟悉而神奇養眼的技法,帶來一股追根溯源的喜悅和興奮。
惲壽平以高超的繪畫技巧映現自己的秀骨清幽,文人之氣,生動地詮釋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思想,也就是善德承載、以物比德、寫意為上、重視氣韻等内涵修養,而當中所傳遞的向善崇德、傳神達意、詩情畫意、雅俗共賞、筆情墨趣等中華傳統藝術精神,更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與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