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於澳門藝術博物館三樓展出的“丹青傳情──陸昌百年誕辰回顧展”,該展覽共五個單元,將分五期一一介紹,發掘澳門畫壇舉足輕重的陸昌(1923-2006)在不同時期和不同主題的畫作所傳達出的強烈情感。
陸昌於創作充滿濃鬱生活氣息與強烈愛國熱情作品的同時,努力促進美術界的團結,壯大愛國美術隊伍。他帶領同仁籌辦展覽,積極組織澳門美術界到祖國觀光和寫生,促進了與內地、特別是廣東美術界的頻繁交流,建立了牢固的聯繫,也造就了一批以現實主義畫風為主體的澳門畫家。
第一單元是“祖國情懷”,陸昌在他的藝術創作中,始終把愛國情懷作為核心主題,從現實生活中提取素材,並以藝術來感染民眾的愛國熱情。其以精湛的技法和細膩的觀察力,描繪了普羅大眾的真實生存狀況。特別是他的油畫作品《拾荒者》《金塘露天油礦》和《祖國關懷送大米》,都生動地展現了這些普通人民的堅韌與動人的情感。他的作品並不僅僅是寫實的再現,更多還透過畫作對現實的思考和表達,表現出畫家深深的同情之心。而《歡送技工回國服務》《湛江築海堤》和《回鄉探親》等一些歷史事件和壯美的自然風光題材,則散發著濃厚的抒情色彩,是藉以抒發對理想世界的追求,畫作的顏色也滲透著印象派畫風的痕跡。

拾荒者
布本油畫
39 x 54.5 cm
1957
《拾荒者》通過視覺語言直抒胸臆,以筆為戈,不卑不亢地反映了當時百姓面對就業不穩的勞苦與自強,流露強烈的人文關懷。

祖國關懷送大米
布本油畫
41.5 x 58 cm
1957
1955年1月10日澳門青洲木屋區大火,居民流離失所,生活窘迫,愛國團體在蓮峰廟向災民義贈內地大米,以渡難關。在《祖國關懷送大米》這幅油畫中,陸昌以樸實的筆觸,表現祖國與澳門血濃於水的關係,展示澳人團結互助的優良傳統,情感真摯卻不落俗套。

歡送技工回國服務
布本油畫
56 x 66 cm
1958
創作於1958年的《歡送技工回國服務》,格調相對高昂,畫面明朗,人與人之間的熱情,洋溢於畫面之中,陸昌對“大場面”的構圖技法純熟,愛國情懷躍然紙上。

金塘露天油礦
布本油畫
42 x 56.7 cm
1960
《金塘露天油礦》展現了茂名金塘的勞動人民自強,流露強烈的人文關懷。

回鄉探親
布本油畫
42 x 57.5 cm
1962
《回鄉探親》描繪了當時澳門內港碼頭的情景,傳統式樣的漁船,現代化的客輪,構成了六十年代澳門令人難以忘懷的景緻。

湛江築海堤
布本油畫
68 x 89 cm
1970
《湛江築海堤》描繪湛江堵江工程的生動場景,作品令人們以視覺美學的方式回溯這地區所取得的重要成績。奮力推車的工人,揮起雙手努力工作的形象,詮釋著那個火紅年代勞動人民的一角。

古兜山上處處有歌聲
紙本設色鏡片
48.3 x 79 cm
1972
開荒耕種是上世紀內地的普遍現象,位於南國的廣東亦是如此。陸昌創作於1972 年的《古兜山上處處有歌聲》,作品描繪新會農民開荒種地的情景。

神秘的布達拉宮
紙本水彩
28.5 x 37 cm
1994
陸昌於上世紀九十年代起致力於澳門與新彊、西藏的美術交流,其多次造訪西藏,筆下自然留下當地的圖像。作品《神秘的布達拉宮》展現了西藏布達拉宮的神聖莊嚴和壯麗之美。

陸昌會長
王恤珠
布本油畫
50 x 40 cm
1981
陸昌 (1923-2006),原名厚昌,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自學成才。抗日戰爭時期在劇團創作佈景、裝置及宣傳畫。其後於澳門數所電影院任美工,與同仁創組澳門戲院工會。自新中國成立後,長期主持國慶牌樓的設計建造。1956年與畫友成立澳門美術研究會(今澳門美術協會的前身)。早年致力於繪製巨幅人物畫,以及水彩肖像畫,小說插圖亦形神兼備。其後多創作水彩風景畫及中國畫。作品獲第六屆全國美展特別獎,為中國美術館收藏。2001年獲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頒發文化功績勳章。

展覽名稱:丹青傳情——陸昌百年誕辰回顧展
主辦機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澳門藝術博物館
協辦機構:澳門美術協會
展覽日期:2023年11月25日至2024年4月7日
開放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7時(下午6時30分後停止入場),逢星期一休館,公眾假期照常開放,免費入場
展覽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三樓(澳門新口岸冼星海大馬路)
查 詢:(853)8791 9814
網 頁:www.MAM.gov.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