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善堂”為乾隆帝(弘曆)青少年時代的書房,先後有兩處。第一處在圓明園“桃花塢”,另一處在紫禁城內西北一隅的乾西五所之二所,是弘曆成婚後獲賜居之所,也是肈祥之地。
乾隆帝繼位後把乾西二所改建升格,稱“重華宮”。重華宮前院正殿為“崇敬殿”,是重華宮建築群中的第一重空間,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是乾隆皇帝的重要活動場所,可說是皇帝的“會客廳”,承擔了重要的禮儀和接待功能。每年正月,乾隆皇帝都會在此與大臣舉行茶宴聯句活動聯絡君臣感情。崇敬殿正殿明間正中寶座上方懸掛匾額正是“樂善堂”,匾文“樂善堂”三字是弘曆為“皇四子寶親王”時親筆書寫,反映了他對儒家思想的推崇。
雍正四年(1726),當時還是皇子的弘曆曾以“樂善堂”為題作記,以“東平樂善”為勉,強調“孝以善親,悌以敬長,仁以恤下,義以事上”,表達對中華傳統漢文化的追求。及後,乾隆帝又以新《樂善堂記》記曰:“……因思東平王之樂善,原數典與大舜,所謂取樂與人以為善也。……無非舍己從人,與人為善。……”兩篇《樂善堂記》充分展示乾隆帝一生以古代聖王舜帝為榜樣,希望成為一個仁德兼備的聖帝明君。他將“取樂與人以為善”、“與人為善”的理念融入到他的治國思想和日常生活中,至今仍值得大家借鑒和學習。
“樂善堂”不僅是乾隆帝的書房,也是他精神支柱的象徵,承載了乾隆帝對仁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並深刻影響了他的施政方針。他將早年的詩文作品彙編成《樂善堂全集》,反映了他早期的生活思想和情感。桃花塢樂善堂、乾西二所樂善堂的空間陳設已無檔案可考,唯崇敬殿的樂善堂保存至今,仍可按檔案記載還原其空間陳設。現展覽中的“樂善堂”寶座就是參考有關資料復原展出,讓觀眾仿如親臨其中。歡迎大家親臨現場,感受難得的書房氛圍。
齊來認識“樂善堂”寶座的陳設︰
“寶座陳設找找看”教育遊戲紙
網頁連結︰/cn/detail/1722
更多詳情,瀏覽藝博館網頁:
展覽詳情:www.mam.gov.mo/cn/exhibition/1666
有獎遊戲:www.mam.gov.mo/cn/detail/1713
打卡有禮:www.mam.gov.mo/cn/detail/1709
--------------------------------------------------------------------------------------------------------
展覽資訊:
天下明德——故宮博物院重華宮主題展
展覽日期:2024年11月29日至2025年3月2日
開放時間:上午10至下午7時(下午6時30分後停止入場),逢周一休館,公眾假期照常開放,免費入場。
展覽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四樓(澳門新口岸冼星海大馬路)
主辦單位: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故宮博物院
執行單位:澳門藝術博物館
支持單位:澳門基金會、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澳門日報
粵語導賞:逢周六、日及公眾假期下午3時至4時
查 詢:(853)8791 9814
網 頁:www.MAM.gov.mo

“天下明德——故宮博物院重華宮主題展”
第一單元中的亮點陳設──重華宮崇敬殿正殿明間“樂善堂”寶座

“樂善堂”寶座陳設細緻吸引,讓觀眾猶如置身重華宮之中,親睹乾隆皇帝勤政理事之景。

木黑漆地填金字寶親王書“樂善堂”匾
清雍正十二年(1734)
木匾懸掛於崇敬殿正殿明間正中寶座上方。匾文“樂善堂”三字為“皇四子寶親王”親筆書寫,寶親王即愛新覺羅.弘曆。“樂善堂”為乾隆帝青少年時代的書房。據題頭可知,該匾書於雍正甲寅年,即雍正十二年(1734)。木匾右上角鈐橢圓形篆書陽文印“樂善堂”,左下角落款下方鈐方形篆書印兩枚,一為陽文“和碩寶親王寶”,另一為陰文“正誼明道”。
雍正十一年(1733),弘曆被冊封為和碩寶親王。此匾表明了寶親王弘歷數典大舜“樂取於人以為善”的思想,是對古代聖王舜帝的崇敬與效倣。

木黑漆地填金字 “聖訓、天倫”對聯
張廷玉書
清雍正(1723—1735)
對聯懸掛於崇敬殿正殿明間正中寶座兩側。上聯為:“聖訓光昭,敬誠常自勖”,下聯為“天倫敦敘,忠孝在躬行”。據下聯落款“張廷玉謹書”可知,這幅對聯是由雍正年間名臣張廷玉所書。落款後鈐方形篆書印兩枚,一為陰文“張廷玉印”,另一為陽文“研齋”。
張廷玉(1672-1755),字衡臣,號研齋,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進士,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等職。死後諡號“文和”,並成為整個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雍正帝對張廷玉極為信賴,即位之初便任命他為諸皇子的師傅,並加授“太子太保”銜。作為寶親王的老師,張廷玉親自為弘曆書寫了這一副對聯,字裡行間都是對弘曆的要求和期望。希望弘曆能秉承祖訓,勤於政務,自勉自勵,知錯就改,同時也希望他盡忠盡孝,事必躬親,成為萬民的表率。弘曆在登基為帝之後,勤政愛民,時刻謹記並踐行師傅的教誨。

紫檀木座邊嵌剔彩海屋添籌圖座屏
清(1644—1911)
三扇座屏採用山字形布局,中扇最高最寬,兩邊扇則稍低並收窄,紫檀木邊座。如意回紋屏帽,與兩側掛牙相連。屏心為通景剔彩海屋添籌圖,兩側屏扇外以如意回紋站牙抵夾。三連八字型須彌座,束腰雕蓮瓣,足部及底邊亦做出如意回紋。
海屋添籌的典故記三個老人互相詢問年齡,其中一人說他每見滄海變桑田就添一個籌碼,如今他的籌碼足可裝十間屋子,海屋即是指此傳說中堆疊記錄滄桑變化籌碼的房屋。海屋添籌紋飾用於表達祝人長壽的吉祥寓意。
宮廷中的大型座屏通常設於正殿明間,往往與寶座相配合使用,用以彰顯使用者的身份與地位,屬於帝后的專屬坐具。

紫檀木剔彩花果紋寶座
清(1644—1911)
寶座紫檀木材質,三屏式靠背扶手,皆為如意頭式回紋邊框,框內鑲裝剔彩花果紋心板。座面平鑲板心,束腰雕夔紋。四腿及牙板亦用攢接法做出回紋邊框,牙板中部垂出如意頭,四足落在方形托泥之上。宮廷中的寶座往往與大型座屏或圍屏相配合使用,用以彰顯使用者的身份與地位,屬於帝后的專屬坐具。

宮扇
宮扇一對,形制相似,通常陳設於寶座兩側。扇為軟木質,呈桃形,上雕羽毛圖案。銅質扇托,中間有孔,紫檀木扇杆嵌進孔內。扇杆末端插入紫檀木質底座中。底座呈四方葫蘆形,表面浮雕蓮瓣紋等多種紋飾,並鑲嵌透雕拐子紋邊牙。

碧玉甪端式熏爐
清(1644—1911)
碧玉質。熏爐為甪端造型,頭、身兩部分套合而成,中空,可貯香料。甪端昂首而立,張口吐舌,香氣自張開的口中飄出。下承鎏金銅座。
甪端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異獸,能作人語,出則天下太平,是清代宮廷重要的陳設用品。清宮遺存甪端多以金、銅鎏金、玉、掐絲琺瑯材質為主。清代玉質甪端分大小兩種,大者為禮器,陳設於皇帝御座兩側,以示帝王威儀和聖明;小者為日常使用的室內熏香陳設品,置於宮寢之內。

青玉立象
清(1644—1911)
青玉琢製,玉質略顯青白,立體圓雕,刀工簡潔自然,通體做兩隻象相對。象直立,低首,長鼻曳地向內捲曲,各與一前肢相連。簡琢雙眼,神態安祥,雙牙前伸,大耳貼身垂於兩側。四肢粗壯滾圓,足邊琢出趾紋。象背披掐絲琺瑯各色纏枝勾蓮紋氈毯飾,頭尾之處披嵌珊瑚、綠松石等寶石的鏨刻銅鍍金纓鉻,並與氈毯相連。其上安置一掐絲琺瑯寶瓶。這種造型俗稱象馱寶瓶或太平有象,為清代宮廷寶座兩側不可缺少的陳設品,倍顯富麗堂皇。
大象安詳端莊,在古代被視為吉祥嘉瑞。古人常取“瓶”與“平”為諧音,象徵平安、太平。合瓶與象,即為太平有象,寓意河清海晏、民康物阜、安定吉祥。清代宮廷多以掐絲琺瑯、玉器等工藝製作太平有象,用以陳設在寶座兩旁,寓意“國泰民安、天下太平”。

碧玉透雕雲龍紋香筒
清(1644—1911)
整器由三部分組成,香筒為圓柱形,以碧玉鏤空雕琢而成,器壁滿飾祥雲蟠龍,繞柱飛旋;筒身上端為銅鍍金重簷六角攢尖亭閣式頂蓋;下部為銅鍍金製高束腰雕花欄六邊形須彌式底座。此件香亭用料講究,造型磅礴華麗,兩個一對,形制、紋飾皆一致。一般陳設在皇帝寶座前左右兩側,是地位尊崇的至高象徵。皇帝上殿時,將點燃的香料置於筒內,煙香通過壁孔嫋嫋而出,冉冉升起,營造出香入心脾,氤氳朦朧的神秘氣氛,借喻皇恩浩蕩、垂及萬民之意。

紫晶螭紐“樂善堂”印
清乾隆(1736—1795)
紫晶質,螭紐橢圓形璽,陰文篆書。此印為組印,與其他如“寶親王寶”“長春居士”印等十五方共置一匣。

青玉曹文埴書御製樂善堂記冊
清乾隆(1736—1795)
青玉冊,共六片,玉冊首面為火焰流雲網底,中心豎刻隸書“御製樂善堂記”題名,廓雙線題框,框外左右各飾一龍,下部為江崖海水托火焰寶珠紋,以傳統二龍戲珠圖案環拱題名。玉冊最後一面僅為一正面升龍,其餘十面正文均為陰刻填金楷書,款鐫“臣曹文埴敬書”。玉冊整體製作精美,表現出乾隆朝高超的工藝技巧。
《御製樂善堂記》收錄在乾隆皇帝《御製文初集》卷七,文中“舍己從人,與人為善。而地平天成,庶績咸熙,胥於是乎基之,是乃千古帝王之法則”幾句充分體現了乾隆皇帝對儒家思想的推崇以及對為君之道的理解。

青玉曹文埴書御製樂善堂記冊
清乾隆(1736—1795)
御製樂善堂記
昔樂善堂集中,有所謂樂善堂記者,蓋用此堂之名,以名圓明園賜居桃花塢之堂,而記亦記彼處之勝,與宮中此堂無涉也。然彼時之樂善,祇數典漢東平王以為亟。今斯堂則為重華宮之前殿,不以以桃花塢堂之記概之。因思東平之樂善,原數典於大舜,所謂樂取於人以為善也。茲適為重華宮之前殿,則今之樂善,祇宜景仰大舜之為,而不必更囿於東平之蹟矣。夫大舜之取諸耕稼陶漁之善,世遠固不可徵,而詢岳咨牧,載在虞書者,彰彰可考。無非舍己從人,與人為善。而地平天成,庶績咸熙,胥於是乎基之,是乃千古帝王之法則,而非藩服屏翰者所可相提並論,其事體大而責任重也。昔之效東平為甚易,今之企大舜為綦難,是不可無記,以朝夕體之心而措諸政也。然而其志在是,其漸亦在是矣。

(清)張廷玉等撰,清戴臨寫本
樂善堂文鈔序
清雍正(1723—1735)
雍正八年秋,皇四子弘曆揀擇七年間所作序、論、書、記、雜文、詩、賦等稽古典學之心得錄為一編,編次十四卷,以重華宮樂善堂書齋名之,曰《樂善堂文鈔》,置諸几案,時就所言以自檢。雍正八年至十一年間,允祿、允禮、允禧、弘晝、福彭、鄂爾泰、張廷玉、朱軾、蔣廷錫、蔡世遠、紹基、胡煦、顧成天、福敏等十四人曾為之作序。
本展品為《樂善堂文鈔》序文之合集,由戴臨精楷抄錄於金箋紙上,分別裝潢為十四冊,楠木殼面,其上刻隸書字“樂善堂文鈔序”,內鈐印“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徵耄念之寶”“重華宮寶”三方璽印,以及“樂善堂圖書記”“重華宮鑒藏寶”藏書、鑒藏印。此十四頁盛裝在黑漆描金雙龍戲珠紋書籍中,箱蓋上描金隸書“樂善堂文鈔序”題簽。

弘曆
樂善堂全集序冊
行楷書
紙本冊頁
本幅六開
清乾隆丁巳(1737)
時年二十七歲
本冊乾隆帝錄其自作《樂善堂全集序》,通篇運筆圓熟,結體秀逸,墨色濃潤,氣息溫雅。款署“乾隆丁巳仲夏望日御筆”,時乾隆二年(公元一七三七),乾隆帝二十七歲。下鈐“樂壽堂”(朱文豎長方)、“鑒古”(朱文橢圓)、“惟精惟一”(白文正方)、“乾隆宸翰”(朱文正方)璽印。鈐鑒藏印“寶笈三編”(朱文正方)、“石渠寶笈所藏”(朱文橫長方)等,曾經《石渠寶笈三編》著錄,貯延春閣。
《樂善堂全集》是乾隆帝清宮典學時所著詩文的匯總,據《國朝宮史》載:“乾隆二年刊刻成書,二十三年復親加刪訂為定本三十卷。內論說六卷,序一卷,記跋一卷,雜著一卷,表頌讚箴銘一卷,賦三卷,古體詩九卷,今體詩八卷。”《樂善堂全集》所選詩文包含乾隆帝早年對歷代帝王治國經驗的總結、個人生活經歷以及見聞等,對研究早年的乾隆帝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樂善堂全集定本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武英殿刻本,清高宗弘曆撰。半葉九行,行十五字,首二字。白口,單順黑魚尾,四周雙欄。書口處鐫“樂善堂全集定本”,版心處上鐫篇名、下鐫葉數。
卷首有乾隆二十三年六月上諭,乾隆二年丁巳仲夏望日御製序,後鈐印“惟精惟一”、“乾隆宸翰”朱墨方印兩方,有雍正十年癸丑五月上澣允禧序,雍正十年歲次壬子十月朔平郡王福彭序、雍正八年歲次庚戌仲冬月張廷玉序、雍正八年夏六月蔣廷錫序、雍正九年歲次辛亥長至月邵基序、雍正八年六月胡煦序、雍正八年庚戌冬日顧成天序等。
此書是乾隆帝為皇子時所著詩文,乾隆二年彙集刊刻成書。乾隆二十三年,乾隆帝因“其中多有不甚愜心之句”,親加刪訂,命儒臣蔣溥重新編次,定名《樂善堂全集定本》,校刊頒賜中外。是書論說六卷、序一卷、記跋一卷、雜著一卷、表頌讚箴銘一卷、賦三卷、古體詩九卷、今體詩八卷。所選詩文皆為乾隆帝年輕時對經史典學之心得、對歷代帝王治國經驗之總結、以及個人生活經歷和見聞等。是書對於研究乾隆帝早年的生活情趣及思想感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紅地金彩纏枝蓮紋書式金鐘籠
清乾隆(1736—1795)
籠長方形,形倣織錦書套中的線裝書函。書函上置一枚雙拱形紐的長方形石印章和一個瓷質圓形印泥盒。印章下有一臥槽與中空的書函箱體相通,通過此槽可給金鐘兒等鳴蟲餵食。印泥盒內有櫻桃、花生、蓮子、瓜子等象生瓷果品,盒底有五孔與箱體相通,盒蓋移開後可以聽到籠內蟲兒的鳴叫。書函式金鐘籠既是一件文房陳設品,又是一隻可餵養鳴蟲的小籠。書函式金鐘籠的題簽上墨書篆體“樂善堂”三字,此係倣《樂善堂全集》而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