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華瑰寶中的七種絕世精湛技藝──
乾隆皇帝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帝王之一,更是文化藝術的熱愛者、創造者與推動者。他的潛邸——重華宮,是皇帝精心打造的私人珍寶庫。與這座充滿文化內涵的宮殿相關的130多件(套)故宮博物院珍藏,正在澳門藝術博物館“天下明德”展中與觀眾見面,展期到本周日(3月2日)。快把握最後機會欣賞乾隆時期重華宮珍貴文物,一起感受那個時代的工匠精神與宮廷審美,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Imag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看亮點工藝秘技
️⃣點翠
點翠是中國傳統首飾工藝的瑰寶,以翠鳥羽毛的獨特藍色光澤聞名。工匠們用金屬線勾勒出精美圖案,再將羽毛細膩地黏貼其上,成品色彩鮮豔、歷久不衰,是古代宮廷貴族的最愛!翠鳥羽毛具有獨特的藍色天然光澤,難以複製,用點翠裝飾的器物色彩鮮豔,精美華麗,色澤歷久不衰,在古代極為珍貴。
亮點展品:#點翠菊花紋頭花
️⃣剔紅
剔紅是中國傳統雕漆工藝的代表,以層層塗漆、精細雕刻聞名。乾隆時期的剔紅作品工藝精湛,圖案立體生動,展現了工匠們的高超技藝與無窮創意。雕紅漆即剔紅。雕漆是髹漆工藝技法之一,其做法乃先在木胎或金屬胎上層層塗漆積累,使漆達到一定厚度,在漆呈軟乾狀態時用刀剔去部分漆層,雕刻出浮雕圖案,同時結合髹漆、繪畫與雕刻等工藝技術,製作耗時長、難度高。
亮點展品:#剔紅山水人物圖帶座扇面式套盒
️⃣百寶嵌
百寶嵌是一種將玉石、珍珠、珊瑚等珍貴材料鑲嵌於漆器或木器上的工藝。每件作品都經過巧工雕琢,其嵌鑲的材料包括金、銀、珊瑚、珍珠、碧玉、翡翠、象牙、蜜蠟、瑪瑙、玳瑁、車渠、青金、沉香、綠松石和各類寶石等,組合成富有寓意的精美圖案,堪稱鑲嵌技術的巔峰之作!
亮點展品:#紫檀百寶嵌三多紋書函式罩盒
️⃣珊瑚拼接
利用天然珊瑚的枝幹與碎片,經過切割、打磨與拼接,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珊瑚的天然紋理與色彩,讓每件作品都充滿自然之美與匠人的智慧。這種工藝結合了自然材料的獨特美感與匠人的精湛技藝,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珊瑚的天然紋理和色彩使每一件作品都獨一無二。
亮點展品:#金胎珊瑚雲龍福壽紋桃式盒
️⃣鬥彩裝飾
鬥彩是將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繪結合的瓷器工藝,色彩對比鮮明,層次感豐富,展現了古代工匠的非凡創意與技藝。此裝飾技法始於明宣德,製作時要先以高溫燒成勾畫輪廓的青花,然後再以礦物顏料填充彩繪並以低溫二次以上燒製而成,工藝繁冗,成品淡雅清麗。
亮點展品:#鬥彩纏枝蓮紋瓶
️⃣胭脂水釉彩繪
這種陶瓷裝飾工藝以柔和的粉紅色調著稱,釉色如胭脂般迷人,在紅釉中加入“黃金”以溫度攝氏800至850度之間的低溫燒成。這種紅釉胭脂水釉瓷器的胎骨採用上等薄胎白瓷,裡釉極白,因外釉所照,映現出極其美麗的淡粉紅色。乾隆時期的胭脂水釉瓷器胎骨輕薄,釉色溫潤,是清代瓷器中的稀有珍品。
亮點展品:#胭脂彩雲龍紋扁壺
️⃣緙絲
緙絲被譽為“織中之聖”,以“通經斷緯”的獨特技法聞名。正反兩面圖案一致,色彩豐富,工藝複雜,古人稱“一寸緙絲一寸金”,足見其珍貴與精美。緙絲作品之所以珍貴,首先因其耗費工時巨大,以萬縷千絲成其工巧,“如婦人一衣,終歲方成”;其次,緙技易學難精,雖摹緙書畫,並非簡單的照葫蘆畫瓢,而需要純熟的工藝技巧和相當的書畫藝術修養,許多緙絲書畫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
亮點展品:#緙絲喇嘛說卷
尚有更多巧工珍品等大家來展場發掘!讓我們一起走進乾隆皇帝的藝術世界,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無限魅力!💖
---------------------------------------------------------------------------
*****************************************************
📌3月2日(星期日)展覽結束日公眾活動預告︰
❤️為6至11歲兒童及其家長而設的“周日親子藝遊”
www.mam.gov.mo/cn/detail/1677
❤️故宮博物院專家講座“曲盡其妙——重華宮演劇”
www.mam.gov.mo/cn/detail/1653
❤️澳門中樂團“樂享藝博館”
www.mam.gov.mo/cn/detail/1930
🎁展覽圖錄《天下明德——故宮博物院重華宮主題文物精品》
www.mam.gov.mo/cn/detail/1760
---------------------------------------------------------------------------
展覽資訊:
天下明德——故宮博物院重華宮主題展
展覽日期:2024年11月29日至2025年3月2日
開放時間:上午10至下午7時(下午6時30分後停止入場),逢周一休館,免費入場。
展覽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四樓(澳門新口岸冼星海大馬路)
主辦單位: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故宮博物院
執行單位:澳門藝術博物館
支持單位:澳門基金會、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澳門日報
粵語導賞:逢周六、日及公眾假期下午3時至4時
查 詢:(853)8791 9814
網 頁:www.MAM.gov.mo

點翠花蝶紋頭花
#點翠
頭花使用點翠工藝製作,一隻蝴蝶翩然飛於花叢之中。花蕊以黃色或紅色絲線纏繞而成。蝴蝶的翅膀局部以不同顏色的翠羽裝飾,並使用假珠裝飾蝴蝶的觸鬚。纖細精巧的風格,展現春天花團錦簇、蝴蝶飛舞的場景,是借喻愛情的傳統蝶戀花題材。

點翠菊花紋頭花
#點翠
頭花為使用點翠工藝製作的重瓣菊花造型,花蕊為黃色絲線纏繞而成。菊花一側裝飾寶藍色翠羽點綴的枝葉,另一側為搖曳的珠子,做工精良,是清代后妃頭飾中常用的款式之一。菊花寓意祝福長壽。

剔紅山水人物圖帶座扇面式套盒
#剔紅
此剔紅盒為扇面式,下附有底座,蓋面雕攜琴訪友圖,以風景園林為背景,樹石林立、樓閣掩映。一般在雕漆中,水紋也做錦紋狀。有兩位文人伴有一攜琴書童立於水岸邊,另有一文人領一小童在園林一側,呈現文人會友的圖景。攜琴訪友圖為中國傳統繪畫題材,在雕漆裝飾中亦是常見。盒內有若干黑漆彩繪攢盒,繪有花卉、佛手等吉祥紋樣。從此盒的雕工和裝飾紋樣上看都呈現出清代剔紅的典型特徵。
原放置於重華宮芝蘭室。

剔紅纏枝蓮紋文具盒
#剔紅
此套文具包括書式盒(內附《詩韻》)、硯盒(內附松花江石硯)、墨水匣(內附朱墨、黑墨各一枚)、鎮紙盒(內附掐絲琺瑯鎮紙四件、倣圈一件)、印盒(內附玉章料)、印泥盒(內附掐絲琺瑯印泥盒)、毛筆兩支、几座等。
盤盒雕刻精緻,文具小巧玲瓏,應是陳設器。

紫檀百寶嵌三多紋書函式罩盒
#百寶嵌
盒罩蓋長方形,天覆地式。用竹絲嵌貼於兩端,如書函封裝後露出書頁狀,十分巧妙。盒頂及側面以玉石、染牙、瑪瑙、螺鈿等為材料鑲嵌桃、佛手、石榴“三多”紋,寓意“多壽、多福、多子”。又以玉石鏤雕方夔拐子紋裝飾於四角。罩內置小多寶格式文具架,鏤空花牙,精美異常。附小屜三。下配鏤花束腰木座,上置鏤雕欄杆,四角小柱上鑲銅鎏金柱頭,與文具架上的柱頭、小抽屜上的把手相呼應。
此罩盒設計精巧,工藝極佳,是清代宮廷百寶嵌文房器具中的傑出代表。
原放置於重華宮芝蘭室。

金胎珊瑚雲龍福壽紋桃式盒
#珊瑚拼接
桃式盒,從中部剖開,分為上、下兩部分。內嵌金胎,外由多塊紅珊瑚拼接而成。蓋面滿雕雲龍紋,中心雕一篆書團“壽”字,字上浮雕一隻飛舞的蝙蝠,寓意“福壽”。盒面雕海水托雲紋。

紅珊瑚雲蝠靈芝紋如意
#珊瑚拼接
整器為紅珊瑚拼接而成,呈靈芝狀,頭部浮雕祥雲蝙蝠,工藝精巧細膩,拋光精良。整根的珊瑚如意在清宮十分少見。乾隆時期,為給母親崇慶皇太后祝壽,乾隆皇帝曾用上好的深紅色紅珊瑚製作了一柄如意,此柄珊瑚如意的顏色明顯不同於清宮常見的桃紅色,而是大紅色,且鮮豔如血,可能是來源於台灣海峽或日本海峽的阿卡紅珊瑚。
如意,起源於爪杖,因其能掃到背部手所不及之癢處,甚如人意,而得名“如意”。明清時期,如意成為寓意吉祥的陳設品,特別是乾隆時期,如意的製造發展達到了頂峰。每逢帝后壽誕或重大慶典活動,王公大臣都要進貢如意作為賀禮,帝后的賞賜和贈予也多以如意為主。

鬥彩纏枝蓮紋瓶
#鬥彩
瓶擴口,束頸,圓肩,曲腹下斂,圈足。胎呈白色,純淨、緻密。外施透明釉,釉下青花、釉上鬥彩描金裝飾,內壁、外度施松石綠釉,圈足足梢刮釉。外壁裝飾自上而下分為口部、頸部、腹部及下腹四個部分,以弦紋分隔。口沿一周描金,口部外擴腹部、瓶身腹部均繪同構的纏枝蓮花裝飾,主花居中布局,枝葉環繞、密布。頸部上繪一周垂如意雲頭紋裝飾,下繪一周變形仰蕉葉紋裝飾,其間繪對稱的裝飾花紋。下腹部繪一周變形垂蕉葉紋裝飾,近足一周繪波浪裝飾紋。外底居中署青花篆體“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款。此瓶鬥彩裝飾畫工精細,色彩豔麗、豐富,紋飾繁複,與蓮花花紋、裝飾紋的花樣,均具有清乾隆時期御窯的鮮明特點。

鬥彩纏枝蓮紋瓶
#鬥彩
原放置於重華宮祟敬殿明間。

胭脂彩雲龍紋扁壺
#胭脂水釉彩繪
瓶敞口,短束頸,雙螭形耳,扁圓腹,扁圓束脛及圈足。胎呈白色,純淨、緻密。通體施透明釉,外壁釉下青花、釉上胭脂彩裝飾,圈足足梢無釉。頸部青花繪雲紋,雲間用胭脂紅彩勾繪上下對飛的蝙蝠。雙耳鏤空塑出倣螭形,施青花雲紋裝飾。腹部以青花滿繪雲紋,下腹部繪波濤奔湧,居中用胭脂彩繪一騰龍,正面、張口、探足五爪、翹尾。脛部裝飾與頸部相倣。外底居中署青花篆體“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款。

胭脂彩雲龍紋扁壺
#胭脂水釉彩繪
原放置於重華宮翠雲館東稍間。

緙絲喇嘛說卷
#緙絲
此卷緙絲喇嘛說以乾隆帝御筆所書《喇嘛說》為藍本,以緙絲工藝織造而成。清乾隆五十七年乾隆皇帝撰寫了此篇闡述“喇嘛”一詞來歷與針對喇嘛教政策的文章,剖白了宗教與統治方式之間微妙的聯繫。此卷緙絲喇嘛說卷鈐印“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淳化軒寶”,入選石渠寶笈,是清代宮廷緙絲書畫中的重要收藏品之一。

同場加映:
竹根雕靈芝式如意
如意由近根處竹材隨形雕刻而成,外表髹漆呈黑褐色。如意整體呈靈芝形,柄身似一株曲折有致的靈芝莖,周身遍雕各種形態的枝杈小芝。柄首以天然根結雕刻成兩朵靈芝,芝朵上浮雕五隻小蝠紛飛起舞。靈芝是常見的如意裝飾紋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吉祥、仁政的寓意,靈芝的出現往往預示著國泰民安,平安吉祥。
明清時期,如意是一種常見的藝術陳設品,特別是清代以來,如意深受皇宮內帝王和后妃喜愛,在寶座旁、寢殿中常擺設如意,以示吉祥、順心。

碧玉鳧式燭臺
碧玉質,立體圓雕展翅鳧式造型。鳧頭頂一小圓盤,中有蠟釺,鳧鳥全身陰刻細密的網格紋飾為羽毛;腳踏伏龜,龜趴伏在盤旋的蟒蛇之上,臥於飾有蓮瓣的三足圓盤中。燭臺是一種照明器具,用帶有尖的蠟釺或空穴托住蠟燭。清代宮廷用燭臺使用最多的是單擎式燭臺,多是成雙成對出現。此燭臺借鳧鳥比喻“福了”,伏龜意喻“富貴” ,具有濃厚的中國隱喻文化風格。

黃瑪瑙提梁蓋卣
瑪瑙質地,整器呈淺粉色,通透純淨。整體雕以天雞負瓶樣式,器身光素,沒有細紋。瓶蓋頂凸雕一夔鳳,回首相望,頸部雕夔式雙耳,底為臥式天雞。天雞口銜活環,雙目有神,兩翅和尾部均翹起,呈扶瓶狀,氣勢威嚴。下承紫檀木座。天雞負瓶為進寶意,整體雕刻獨具匠心,是清中期宮廷陳設佳品。

瑪瑙天雞帶蓋瓶
瑪瑙質地,整器呈淺粉色,通透純淨。整體雕以天雞負瓶樣式,器身光素,沒有細紋。瓶蓋頂凸雕一夔鳳,回首相望,頸部雕夔式雙耳,底為臥式天雞。天雞口銜活環,雙目有神,兩翅和尾部均翹起,呈扶瓶狀,氣勢威嚴。下承紫檀木座。天雞負瓶為進寶意,整體雕刻獨具匠心,是清中期宮廷陳設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