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渡重洋
一四零五年至一四三三年,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開創了中國遠洋航海的新時代。十五世紀末歐洲興起的“地理大發現”運動,更是打開了世界全球化貿易的新格局。明清宮廷在朝貢體制下,實行“薄來厚往”的外交政策。皇帝回贈各國使臣、傳教士大量禮品,多為宮廷御用器。這些禮品包括瓷器、玉器、玻璃器、墨硯等,品類豐富、工藝精湛,代表了當時最高工藝水平。本部分根據檔案記載和國外現存的中國禮品實物,在此展示其同類品。
十五世紀以來,以茶葉、絲綢、陶瓷為主要商品的海上貿易貫穿了明、清海外貿易史。中國瓷器大量輸出,催生了歐洲瓷器的研發和生產。具有代表性的“克拉克”瓷器以及來樣定製的貿易瓷器均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代表性商品。葡萄牙桑托斯宮天花頂上的“瓷器屋頂”,則是五百年前中葡貿易往來的見證。歐洲皇室、貴族身着中國絲綢,使用中國瓷器、漆器,沖飲中國茶⋯⋯中國風尚風靡海外。

碧玉丹鳳松竹梅樁花插
清乾隆
通座高14釐米 高11.2釐米 厚3.1釐米 寬9.8釐米
碧玉質,玉中有部分黑斑。整器以一掏空的老梅樁之形為花插主體,梅樁環以老松及翠竹。在松樹及竹枝兩側分別有一隻丹鳳回首站立,並有靈芝相伴。花插底部邊緣陰刻篆書“乾隆年製”款。所配染牙座,鏤雕壽桃、麥穗、靈芝、石榴、梅花、山石等,祥瑞之意與碧玉花插相得益彰。
此玉所用碧玉為新疆和田地區所產。乾隆時期實行貢玉制度,新疆和田、葉爾羌等地區每年分春秋兩季向朝廷貢玉,其貢玉所走的路線就是漢代以來絲綢之路的路線,只是此時新疆地區直屬中央朝廷管轄,“玉路”暢通,更多更好的和田美玉就沿着這條歷史悠久的絲綢之路直接輸送到中原地區。清宮檔案記載,乾隆十四年曾將類似的花插賞賜暹羅國。
徐琳

青花開光花卉松鹿圖盤
明萬曆
高3.9釐米 口徑20.4釐米 足徑10.7釐米
盤敞口,弧腹,圈足。通體施透明釉,盤內、外均用青花裝飾。內壁有八個蓮瓣形開光,內繪折枝花果紋,盤心繪松鹿圖,盤外壁繪對稱折枝花鳥紋二組。
此盤突出特徵是盤心滿繪青花紋飾,內壁以若干個連續開光圖案進行裝飾,盤心繪主題紋飾。這種裝飾特徵因與一六零二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截獲的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號”上出水的中國瓷器特徵相似,因此又被稱為“克拉克瓷”,主要為青花品種,也有少量的五彩瓷。“克拉克瓷”因盤壁蓮瓣形開光似盛開的芙蓉花,日本稱之為“芙蓉手”。“克拉克瓷”是明末清初外銷瓷的重要品種,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瓷器貿易的主要商品,不僅在日本,而且在東南亞和歐洲也大量出現,深受海外歡迎。
董健麗

青花礬紅彩描金花卉紋蓋缸
清康熙
通高19.5釐米 口徑24.3釐米 足徑16.2釐米
此件蓋缸是景德鎮窯仿日本“伊萬里瓷”中“金襴手”風格的外銷瓷器。蓋頂有寶珠鈕,蓋面隆起,窄折沿,缸斜腹較深,淺圈足。以青花礬紅彩描金裝飾紋樣。蓋面和缸外壁各繪四個團花,蓋和缸的口沿上下對稱繪錦地開光紋,開光內繪折枝花卉紋。
十七世紀下半葉至十八世紀中期,以柿右衛門風格和“金襴手”風格為代表的日本瓷器,得到歐洲貴族的喜愛。由於這些瓷器從日本伊萬里港裝船外運,因此又被歐洲人稱為“伊萬里瓷”。“金襴手”是彩繪瓷器加金彩描繪的一種裝飾技法。在白瓷胎上,以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繪相結合,並施以手工研磨的金彩裝飾,紋飾色彩鮮豔,華麗富貴。這種風格與當時歐洲流行的洛可可風格相符。十八世紀中期,中國為了奪回海外市場,開始仿製日本瓷器,生產出“中國伊萬里瓷”。最終,日本瓷器從原料、產品價格等方面不敵中國瓷器,漸而退出國際市場。一七五七年,中國瓷器又佔居了歐洲市場。此件作品即是在此背景下燒製的產品。

青花花卉紋雙耳四足帶蓋鍋
清雍正
通高31.5釐米 口橫35.5釐米 口縱20.5釐米
足橫18.5釐米
足縱13.5釐米
鍋鼓腹,荷葉形蓋,葉蒂形抓手。口沿兩側各有一柄,呈三爪形向下彎曲,器腹圓鼓飽滿,下承翻卷的四蹄足,胎體略厚,釉色青白,用青花做裝飾。器腹、器蓋在塑貼的葉形開光內均繪同樣的折枝花卉紋,紋樣上下一致,相得益彰。此器造型敦厚,紋飾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適應西方人飲食生活習慣而製的器皿,為外銷瓷中常見的器形。
董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