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槎萬里

紫禁城與海上絲綢之路

西風東漸

明末清初,以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為契機,形成了具有深遠影響的基督教在華傳播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浪潮。十六世紀以來,一些西洋傳教士和匠師長期供職於中國宮廷,他們把西方天文學、數學、醫學、地理學、火器製造、美術、音樂等科學和藝術文化知識帶入宮廷,西洋鐘錶、天文儀器等種類多樣的西洋物品也進入宮廷。宮廷畫家描繪藩屬國及外國使節前來朝賀場面的《萬國來朝圖》、藩屬國朝貢時齎進的金葉表文、表現乾隆時期外國和各地少數民族人物形象的《皇清職貢圖》等,都是清朝宮廷政治、外交政策方面的具體體現。

明清之際,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等西方傳教士遠涉重洋,來到中國。他們採取利用西洋儀器交結上層官員、學者的傳教策略並取得成功,為西洋科技儀器進入中國宮廷開通了道路。進入宮廷後,他們可以直接向皇帝輸送西方科學知識。康熙皇帝酷愛學習,委任西洋傳教士擔當其老師,教授他數學、天文、曆法等多方面知識。展品中康熙皇帝學習用的翻譯教材,以及為其特製的便於數學演算的書桌,反映出康熙皇帝好求西學之心。

康熙八年,在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督下製成的“渾儀”,成為清代宮廷中的小型天體演示儀器。旋轉渾儀可演示太陽、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情況,還可同時表現出日蝕和月蝕現象,如實地反映出西方天文學理論發展的進程。作為宮中陳設器,渾儀的形象也出現在雍正時期的宮廷繪畫作品中。此外,西洋鐘錶也是明清宮廷的恩寵之物。宮廷收藏的英國升降塔鐘錶,不僅可以報時,還附帶人物、水法、轉花、跑人等裝飾,結構複雜,設計巧妙。乾隆皇帝尤其喜愛西洋鐘錶,認為器物以洋做為佳。這些西洋奇器,為宮廷帶來獨特的景觀。

在此部分展品中,我們既可以窺見西風東漸對清代宮廷的影響,也可看到中國宮廷內,中西方文化、科技、醫藥等知識相互接觸、碰撞與交流的歷史印跡。

<p>金葉表文<br />
清</p>

<p>外筒口徑6釐米<br />
高20.5釐米<br />
足徑3.5釐米<br />
內表文展開長38釐米 寬16.5釐米</p>

金葉表文

外筒口徑6釐米
高20.5釐米
足徑3.5釐米
內表文展開長38釐米 寬16.5釐米

<p>萬國來朝圖<br />
清</p>

<p>縱365釐米  橫219.5釐米</p>

萬國來朝圖

縱365釐米  橫219.5釐米

<p>銀鍍金南懷仁款渾儀<br />
清康熙八年</p>

<p>高37.3釐米 長35.8釐米 寬35.8釐米</p>

銀鍍金南懷仁款渾儀
清康熙八年

高37.3釐米 長35.8釐米 寬35.8釐米

<p>銅鍍金渾天合七政儀<br />
十八世紀</p>

<p>高40釐米 直徑40釐米</p>

銅鍍金渾天合七政儀
十八世紀

高40釐米 直徑40釐米

澳門藝術博物館四樓

展覽日期:
2020/01/11 - 2021/05/17